2023 年,产品经理的成长,从拒绝神话张小龙开始

2022 年的夏天,我患上了电子阿尔兹海默。

起因是我尝试把多端的微信聊天记录合并到新购买的设备上,合并完成的那一刻,新设备原本空荡荡的对话列表,一个个熟悉的头像又出现了。我随便挑了几个最新的对话检查了一下,滑动一下列表看了看对话总量,没发现什么问题。于是我把老旧的设备都格式化了。

几日后我准备给几个月没有联系的老友发个消息,发现对话框里面只有最近一条聊天记录,更前面的聊天记录已经荡然无存了,这一刻我意识到有些东西可能找不回来了。

张小龙被称为最接近「神」的产品经理,为什么微信还会出现这么重大且糟糕的 Bug,给我这个用户带来这么巨大的困扰。我不理解。

不知道为什么当时脑子里面冒出来一句话,是无名犹太人留在纳粹集中营墙上的:「如果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上帝,他应该向我忏悔」。

张小龙的成神之路

张小龙如何一步一步成为中国产品经理心目中的神?

要回答上面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有一个基础认知,就是微信团队自身确实非常优秀。张小龙在微信头几年的迭代实在是真的太过于完美了,大家不不妨看看微信在 6 亿用户之前的增速和功能迭代节奏,基本上是招招致命。

图片出处: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538588/answer/44775346

语音对讲极大地降低了使用微信的门槛——打字。附近的人、摇一摇和漂流瓶充分利用了移动端的特性,这些功能就好比是 Windows 里面的蜘蛛纸牌,不是核心功能但能诱导用户做出了产品经理想要的动作,微软通过蜘蛛纸牌诱导和训练用户使用鼠标,张小龙则通过这些功能诱导用户下载微信。朋友圈、网页版和公众号是面向大众的功能,奠定了微信国民 App 的地位。扫一扫、银行卡和游戏中心则彻彻底底地给从前的 QQ 团队上了一课,往 App 里面堆功能,不一定要在用户的卡片下面加一堆乱七八糟的红钻黄钻,二维码和入口很深的菜单也可以有良好的导流效果。

上面的例子可能不够直白,毕竟优秀是一个相对指标,而不是绝对指标,我们不妨看看同一时期的另一个国民级别应用支付宝同微信之间的差距。

10 年前移动支付刚刚兴起,大家都在探索如何落地,当时有两种主流的支付方式,给小商贩推广收款码,用手机扫码付款,在商场推广扫码枪扫付款码。扫码是付钱,被扫码也是付钱,收钱也是通过被扫码(收款码)进行,这几个码的交互入口如何平衡就成了大问题,有不少用户经常性在朋友间转账的场景用错,本来想收钱结果用成了付钱,愁坏了支付宝的产品经理。

举例说明,下面的第一张图是 2015 年左右的支付宝的界面,第二张图是 2017 年的界面,这么一个改动支付宝付出的代价是很惨痛的,被用户骂不说,首页黄金位置还被占用了,白白损失一个流量入口。所以专业的团队会尽量做到一招致命,一次性做对,避免反复修改。

图为支付宝 2015 年的界面
图为支付宝 2017 年的界面

反观微信团队专业化程度确实是非常高,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没有犯上面提到类似于支付宝的错误,至少我的记忆里和搜索的材料里面都找不到这样改来改去来回改的例子。我印象里我是在 2015 年发现支付宝有这个毛病,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看看微信的文案,发现赫然写着三个大字 ——「收付款」,而这正是几年之后支付宝最后采用的交互。

微信优秀的表现让同行相形见绌,这些成就是张小龙成神的基础,而且当时的行业又真的非常需要这样一位神。

2010 年,苏杰老师的巨作《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横空出世,给在校期间没有好好写代码的废柴大学生们(自然也包括我)指了一条明路,想要去互联网公司又什么都不会?去做产品经理啊!

想要入门,自然是要找标杆人物学习。当时的标杆人物是谁?有人说是乔布斯,但乔布斯确实离大家生活太远了,是 PC 历史上的元老级人物,说一不二的一把手,完全没法参考。彼时俞军老师虽然提出来了 12 条军规,但是并没有系统性地写成一本书,而美团的章鱼计划则是在 2013 年才开始的。

就在这个时候,张小龙在 2012 年在腾讯内部进行了一次长达 8 小时的演讲,震动了业界,从此以后张小龙所有的「内部演讲」基本上都是处于对外半公开的状态。

这些分享先不说到底有多少价值,至少是十分真诚的,把团队当时的思考事无巨细的都写了下来。比如张小龙为什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把很多 IM 的特性都干掉,比如「在线」概念。要知道没有「在线」概念不是没给用户带来困扰,甚至有用户提出来既然没有在线,能不能加个消息已读,这些案例在分享里面都有详细论述,所有的设计都不是空穴来风。

张小龙的微信太过成功了,即使考虑到微信受益于腾讯大体系,微信团队交出的答卷也是远超预期的,这里面必然有产品经理们智慧的结晶,这样战功赫赫的人出来分享,怎么能不好好学习呢?

让张小龙登上神坛的最后一把火,是由腾讯的公关和媒体共同点燃的。

对于媒体来说张小龙具有非常大的新闻价值,首先张小龙的演讲其实带有一些话题性,具有很好的传播效果,比如人性中的「贪嗔痴」,比如重视「屌丝」用户群体。其次张小龙本身这样分享欲旺盛的人确实是腾讯集团高管内比较少见的。第三就是微信的掌门人本身就足够具有新闻价值。

对于新闻价值极高的人,媒体一定会想尽办法挖料(不管是黑是白),君不见有一篇爆款 10 万+ 分析了张小龙的饭否,吓得他把饭否设置为不公开可见了。腾讯的公关在技术层面只有主动引导媒体这一个选择。公关和媒体本来就是鱼和水的关系,宜疏不宜堵,不然轻则和媒体交恶失去声量,重则报道出现偏差给团队带来大麻烦。

从业务发展的角度来说微信也越来越需要媒体帮助自己造势。微信的公众号、服务号和小程序业务都依赖于大量合作伙伴的建设,打造标杆案例,引导生态伙伴做出符合微信产品价值观的作品成了重中之重,这里面自然需要请张小龙出面多传播一些他认为正确的产品理念。

于是在时任微信公关负责人张军主导下《微信背后的产品观》出版了,一年一度的微信公开课被打造成了中国互联网仅次于苹果发布会的大事件,参会者颇有一种朝觐的感觉。

3Q 大战之后腾讯公关一度非常被动,内部甚至搞不清楚为什么打赢了官司还被骂成这样。在张小龙这个案例上公关团队实现了口碑和商业价值的双丰收,是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张军后续就升任了腾讯的集团公关总监,后来腾讯公关试图把《王者荣耀》背后的男人姚晓光如法炮制造成另一个神,希望复制张小龙这个案例的成功,只是大部分游戏制作人根本不买账,毕竟游戏算是第九艺术,搞艺术嘛,文无第一。

图转自微博,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张小龙肉身成神可能只是时间问题了

回首历数腾讯的公关案例,包装张小龙登上神坛是最成功的,没有之一。

并不完美的微信

自从张小龙登上神坛,网络上对他本人以及对微信这款产品的批评其实也从来没停过。这点倒是不奇怪,毕竟人红是非多,国民级应用,十几亿人都在用,没人骂才稀奇了。

比如 PC 端不支持密码登录,真的改了也会有人反对,反过来问 PC 端支持密码登录了安全措施怎么办,微信里面可是有钱包的!

又比如喷微信的文件传输大小限制,这条如果真的改进了的话大家又该喷微信占存储了。

还有一个更具有争议的喷点——聊天记录不支持云端存储。用善意假设来看这个产品设计,不在云端存储聊天记录虽然不方便,但能很好地保护用户隐私,擅自改动风险很大。

上述喷点并不是空穴来风,背后都有真切诉求,但对于微信团队来说几乎是无法迭代的,正着反着改都会有人喷,比如文件传输大小和微信占空间显然互相制约了,放宽了文件传输的大小,微信占用存储的问题就会更加突出。

这类问题最好的方案是放着不管,因为怎么改都是错的,改了一圈回到原地更折腾用户,况且国民级应用轻易改版本身就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只是用户骂娘不会管微信团队在客观上面临的困难,所以张小龙就成了「孤儿产品经理」,经常在微博上面被人骂死妈,人红是非多。

如果一个产品经理用上面的问题来喷张小龙说他德不配位,在我看来是属于苍蝇和战士的行为。

但这不代表微信很完美,微信真正的问题是技术水平真的太差了,微信唯一一个在 2023 年核心主流程功能还有 Bug 的国民级应用,独一份。一个产品的体验往往取决于性能、稳定性、易用、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综合构成,主流程的 Bug 绝对是产品体验改进上「低垂的果实」,改动收益极大,并且几乎没有负面作用,不改就是不应该,活该被人喷。

比如下面两个问题都是我在 2022 年遇到的。

① 聊天记录不支持云端存储,所以给了一堆本地同步的方案,但是经常有各种离奇的 Bug。比如在 mesh 组网环境下电脑会找不到同局域网下的手机,聊天记录合并的时会丢失一部分等等;

② 公众号那让人一言难尽的图文排版,虽然中间改版过一次,但是 Bug 还是很多,尤其在复制黏贴行为之后,再想改动经常会出现多一个空行或者少一个空行或者段前距段后距出问题等离奇现象;

上面两个问题都非常折腾用户,动辄耽误半小时以上的时间,就基于上面的两个核心功能模块的 Bug,很难让人不想骂脏话。

微信的槽点还不止于此,比如小程序公众号 Open id 和 Union id 的设计以及复杂的授权接口绕晕了不知道多少程序员和产品经理。更要命的是接口老是改,而且特别喜欢在国庆节前改接口,DeadLine 又设定的很短,真的是要多傻逼有多傻逼。

我自己在 2017 年左右做支付中心,同时对接了微信和支付宝的接口,微信的文档以及接口设计我是真的不敢恭维,和支付宝比真的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支付宝的文档我花了一天就全看明白了,微信当时的文档把我看傻了。

张小龙的神坛一点也不完美,也许他对普通的用户确实是足够善良,但是对重度用户和合作伙伴(也包括公众号的运营者们)却充满了傲慢。公众号图文排版的 Bug 常年不修复,接口设计不考虑开发者的成本,频繁更改接口与合作政策,这些傲慢的举动并不是必要之恶,因为普通用户并不会因为微信对合作伙伴糟糕的态度而获益。

以图文排版为例子,微信的图文编辑器本质上是一个 HTML 编辑器,灵活性很强所以很容易出 Bug。在有些场景下灵活性更重要,但是绝大部分图文不需要那么灵活,为什么不针对纯粹的图文场景提供一个约束更强的编辑器版本供运营选择呢?

上面提到的种种,有不少其实都是技术问题,但是这不代表张小龙就没有责任。无论是作为微信团队的一号位还是作为微信的首席产品经理,他不能不为此负责,况且他还是程序员出身。一个人既然登上了神坛,大家就会用更严苛的态度来看待他,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反言之,如果我们认定了这个人和他的团队就是有种种不是,认定了人无完人,就没必要神话他。

以我目前接触到的有限范围来看,但凡实际在微信生态做过点事情的人,是很难不想问候张小龙全家的。所以每次遇到夸张小龙是「神」或者特别迷信张小龙的人,我都很想认真的问一句:「你真的还在上班吗?不上班就不要讨论职场话题了可以吗?」

微信的成绩应该归功于谁?

虽然上面我对微信疯狂输出了一波,但要说谁对张小龙封神最不服气,当年 QQ 团队应该是第一名的。既然如此我们不妨看看微信的成功,有多少军功章是属于张小龙和微信团队的。

QQ 团队不服气自然是有原因的,微信的成长毫无疑问受益于 QQ 的关系链,相当于小弟从大哥这里薅了羊毛。当然有人可能会说 QQ 的关系链没有那么重要,毕竟微信可以读手机通讯录,没有关系链微信照样崛起。对这种观点我只能说周鸿祎听了直摇头,当年腾讯为了防止 360 读自己的关系链,硬是逼着用户二选一,全国哗然,最后用户只能选 QQ,社交关系链的护城河之深从那个时候起就可见一斑。

不过关系链只是 QQ 团队不服气的原因之一,QQ 真正不服气的是二者的不公平竞争。

很多媒体在分析 QQ 的有多糟糕时,喜欢很笼统的说大公司病,船大不好调头之类大而模糊的话,仿佛 QQ 团队天生就是不如微信团队短小精干,是一群人浮于事的饭桶一般,但是其实 QQ 的困境在软件工程学上面是有精确定义的,那就是康威定律。

设计系统的架构受制于产生这些设计的组织的沟通结构。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什么样的组织架构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软件产品,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一个公司能够例外,如果是早期的软件,甚至可以通过看界面就猜得出来公司的软件团队组织架构是什么样子。

图片出处:https://tech.sina.com.cn/csj/2022-10-20/doc-imqqsmrp3211842.shtml

当时的腾讯组织架构如下图所示:

手机 QQ 归属于无线业务,PC QQ 归属于即时通信业务,两个产品明明共用一个后台,但是两边各自属于独立团队,内部肯定会出现对不齐的情况。在微信诞生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手机 QQ 还在哼哧哼哧的思考怎么接收 PC 发来的离线图片但是又不至于过度消耗用户的流量,更早期的手机 QQ 压根就没这个功能。

上面说的多端通讯可能还不是什么特别要命的问题,毕竟微信连 PC 端都没有,更要命的问题是这样的事业群划分把手机 QQ 打造的十分臃肿,腾讯所有的 App 都试图在手机 QQ 的安装包里面刷存在感。

回顾历史,这会造成什么问题?2010 年的时候,中国移动的流量费用是 5 元 30MB,中国一整年的智能手机销量是 3000 万,智能手机中诺基亚独占鳌头。在 MTK 功能机时代手机 QQ 这么玩不是什么问题,因为那个时候应用是预装的,也不支持后台运行,但是智能机时代就成大问题了,手机 QQ 的这个产品最大的问题就是安装包大 + 费流量 + 用起来卡。

在那个年代,谁能最省流量搞定客户诉求,谁就是最牛逼的。微信可以用 QQ 的联系人,可以收发 QQ 发来的消息,用起来更加舒服还省流量,再加上智能机用户在当时的中国属于早期天使用户,动手能力都还不错,用户分分钟就迁移了。

所以说手机 QQ 面对的问题说是内忧外患是一点也不夸张,内部一方面自己是个超级大杂烩,但是和 PC 版 QQ 又属于两个部门,该并肩作战的兄弟天天需要对齐,不该凑在一块的表弟表妹们死命往自己这边靠,还有个简洁优雅的竞争对手单向从自己这边获取关系链,护城河直接被填平了,拖着这种组织架构和微信竞争能赢就有鬼了。况且手机 QQ 还是公司的现金流业务,如果内部放开手和微信竞争,砸碎了瓶瓶罐罐那谁负责?微信团队肯定是不会负这个责任的。

即使在束手束脚的情况下,微信和 QQ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占据了国内 App 日活的头两名,QQ 甚至一度号称在 00 后的渗透率远超微信,死死咬住这个亲兄弟不放。若微信真的不是腾讯内部创业,鹿死谁手是未可知的,张小龙再次成为悲情人物的概率可不低。

我上面说的并不是空穴来风,参考大洋彼岸的 WhatsApp 和 Facebook Messenger。WhatsApp 是 2009 年年底推出了 iOS 端,2014年8月WhatsApp全球月活跃用户突破6亿。Facebook Messenger 于 2008 年推出 PC 端,但是到了 2011 年才推出智能手机客户端,在2014年用户量已经超过5亿。2016 年 2 月,WhatsApp 月活跃用户数突破 10 亿,但是已经成为一家人的 Facebook Messenger 死死咬住不放,同年 7 月份月活跃用户数也超过了 10 亿。Facebook Messenger 用数据证明大公司在面对核心领域的侵犯时,反应是多么的激烈,以至于在被收购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还维持了激烈的竞争。

市场上的竞争,不是 100 分的产品打赢 99 分的产品,而是 80 分的产品击败 60 分的产品。谁犯错成本低,谁犯的错少,谁就能赢。在当时腾讯组织架构下 QQ 比微信犯错的概率更高,最大的护城河社交关系链面向微信单向透明,两边还都是同一个爹,一样都是富二代。如此看来 QQ 肯定是不服气的,一个兄弟部门能够拥有你的优势(关系链)却不承担你的劣势(组织架构),天天从你这边薅羊毛,换谁能服气,这不是摆明了老板拉偏架吗?QQ 的产品每年移动业务给公司赚这么多钱,现在就这么对待功臣吗?这种不服气甚至透传到了媒体侧,以前的媒体采访中也有论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一些老报道来看看。

这么看,微信的成功,张小龙的军功章要分给马化腾一半。马化腾这么搞自己公司最大的流量入口和现金流业务,不是哪个老板都有这个魄力的,当然这个过程中张小龙也一定展现出了高超的向上沟通能力,绝对不是靠「任性」和「一意孤行」就能够获得老板的大力支持的。

而张小龙确实也给了马化腾足够的回报,假如没有微信,米聊会磨磨蹭蹭的崛起,直到被 QQ 发现之后穷追猛打,以米聊当年的体验来看,很可能会折戟在 2~3 亿这个用户规模。于是大家今天还会继续用 QQ,但是一定会有很多非常别扭的地方,比如说 SVIP 才能扫二维码之类的。毕竟当年 QQ 可是只有挂机满一段时间达到一个太阳才允许用户更换头像的主,能干出来什么事情都不奇怪。

QQ 基本盘保住不成大问题,但是要像微信那样杀入支付宝老家这种事情可能还真不一定能做到。怪不得马化腾老夸张小龙,毕竟张小龙给他的不仅仅是船票,还是顶级豪华舱,船票谁都能给,豪华舱船票真的是可遇不可求了。历史选择了张小龙来做 QQ 的掘墓人,他也确实把 QQ 掘了个干净,同样是内部创业,换任何一个人不一定掘的这么彻底,至于外部的人就更不可能了。腾讯今天清清爽爽干干净净的业务格局可不是多亏了张小龙吗?不然搞得一地鸡毛哪怕赢了怕是老板也不会那么开心。

微信的成绩,不仅仅依赖张小龙和他的团队敏锐果敢的出击,也同样依赖马化腾为首的腾讯管理层对其发展的坚定支持,更离不开 QQ 在数据层面的支持,缺少了任何一方,这这个成绩都是要大打折扣的。

一将功成万骨枯,在神话张小龙过程中,媒体和公关淡化掉了微信和 QQ 的恩怨情仇(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也淡化了 QQ 作为老大哥给微信铺路的重要性,不少低水平的报道一股脑的把微信今天的成就按在了以张小龙为首的微信团队身上。

2022 年年底,马化腾在公司内部罕见一改以往儒雅的形象,怒喷 PCG (QQ 所在的事业群)不思进取,扬言哪怕公司大楼的 logo 还是那只企鹅,PCG 某些业务若是扶不起的阿斗,该砍还是要砍的。全场唯一被表扬的就是 WXG(微信事业群)的视频号业务

张小龙登上神坛,神坛之下,是 QQ 团队的万骨枯。

如何正确看待张小龙以及产品经理岗?

我在即刻的产品经理圈子刷到了一条动态,认为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已经名存实亡了。

我看完之后虽然也有一些唏嘘,但是欣喜的心情更加多。

当我们发现一个岗位的职责开始明确,边界逐渐清晰,出现细分岗位之时,说明这个岗位已经从草莽走向成熟。岗位细分是大趋势,移动互联网刚刚起来的时候还流行过全栈工程师,后面也销声匿迹了。这对于广大的打工人来说其实是好事。大家是愿意找一个定位不清晰的岗位辛勤工作,还是愿意找一个成长路径相对明确的岗位持续奋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老想着考公上岸。

从前的媒体在互联网公司高歌猛进的时候喜欢去神话一些人和一些岗位,有一些 CEO 比较喜欢显得自己亲民,说自己是「产品经理」,其实就是图一乐,当真就输了。快速发展的行业、不清晰的定位和媒体不负责任的报道共同组成了构成了产品经理这个岗位的神话。其实现在大部分产品经理做的一些看似「平庸」的工作,才应该是产品经理这个岗位的人本来有的历史定位。

一个团队有了产品经理不代表万事大吉,但是没有产品经理很多情况下确实又寸步难行,产品经理岗位的专业化,恰恰是从大家开始拒绝神话这个岗位,拒绝把不切实际的期望安排在这个岗位上开始的,从明白这个岗位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开始。

过往我们习惯性的会基于战功来评价产品经理,这个评价体系本身是有缺陷的,如果评价产品经理就看战功,反过来是否可以说一个产品的成功主要就取决于产品经理呢?进一步是否可以得出结论,有了牛逼的产品经理,产品就一定能成功?显然不成立。

2023 年了,大家都知道一个产品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产品体验,还取决于市场竞争、资源投入、运营节奏等多方面因素,产品经理们也早就过了草莽英雄的时代,分工逐渐细化,从改变世界的人变成打工的人。

有人觉得产品经理专业化是职责范围变窄名存实亡了,丢掉了所谓的「产品经理精神」,那可真是太矫情了。

与其说产品经理名存实亡了,不如说产品经理不过是把之前盗的那些名还了回去,比如 CEO,比如创业者,没有必要把这些岗位的职责都安给产品经理,真是承受不起了。做产品都强调什么是目标,什么是非目标,强调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那么对于产品经理这个岗位来说也是一样的。

况且讲个道理,凭什么创业精神、对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对商业模式的犀利思考等美好的品质就一定属于产品经理呢?运营不能有这样的精神吗?程序员不能有这样的精神吗?这些美好的品质不属于任何一个岗位,如果一个产品经理默认自己这个岗位天然可以帮助自己具备这些素质,便是一种傲慢。

纯粹靠产品个人英雄的时代其实在 2016 年的时候就已经过去了,到了 2022 年移动互联网这一基础技术带来的价值被字节跳动彻底榨干了,字节跳动的方法论是出了名的冷酷无情,和张小龙包含情感的演讲形成鲜明对比,这对于很多人来说在情感上确实难以接受产品经理们对张小龙的感情,与其说是教徒对于神的崇敬,不如说更像是读书人对于诸葛亮能够出将入相的憧憬,大家怀念那个每个人也许都有机会改变世界的时代。早期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优秀的产品设计就是能挖掘出用户内心的需求并且进而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现在的产品设计翻来覆去就是一大抄,产品和产品的差异化优势大都不是产品经理能够决定的。短短十来年,最风光的岗位竟然也只是众多职能的一部分,大部分人的职业目标是不要成为木桶上的那个短板,再看看张小龙的辉煌过去,怎么能让人不感慨。

这对于那些想着「改变世界」或者「做 CEO 接班人」的产品经理来说可能确实难以接受,对于新时代的产品经理来说,专业的职场能力(包含对上管理)和产品设计能力一样重要,要成为好的产品经理首先要成为优秀的被管理者。

听起来一点也不性感对不对,但是张小龙在动手做微信之前,也会先给即时通讯部门提建议让他们做,然后又深夜给马化腾打电话获得老板支持。这些举动说明向上管理对于张小龙来说一样重要,如果张小龙不重视向上管理,哪来微信心无旁骛的攻城略地一说?QQ 被自己公司的组织架构活活拖死的前车之鉴犹在眼前。

大家都是打工的,张小龙也是,没有人是不被管理的,如果马化腾真的 12 通电话轰炸张小龙让他停下微信的开发,他也是要遵守的。这样的人物尚且都要向上管理,我觉得如果还有产品经理对向上管理嗤之以鼻,那我只能说真的是搞不清楚自身定位了。

到了 2023 年,张小龙也不是曾经的张小龙了,他也在视频号上面也和抖音打起了阵地战,尝试了视频动态发现无效后采用了社交推荐的方法获得了数据的增长,这种依靠试错迭代产品的做法和字节有异曲同工之妙。张小龙自己一年比一年更低调了,甚至喊出了「我说的话都是错的」这样的言论,主动退掉神秘的光环,2022 年的微信公开课,张小龙直接缺席了。只能说时代真的变了,哪怕是神也主动走下神坛了。

2023 年,产品经理个人要成长,产品经理岗位要专业化,都需要应该从拒绝神话偶像开始,用更客观的视角审视这段历史而非当成英雄史诗来自我感动,对成长有莫大裨益。

结语

一位充满智慧的长者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命运,固然要靠个人的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认清楚现状,不要把「回归本来的价值」当成「冬天」,不要总是想不清楚自己的定位,否则便是越努力越错误,越奋斗死的越快。其实打工挣钱不寒碜,非得改变世界才是正途吗?对于敢于创业的人,自然是 100%敬佩的,只不过这样的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确实是凤毛麟角了。

其实也没必要过分羡慕以前的人,每个时代的人有每个时代的机会,有人觉得 AIGC 是大机会,有人信仰 Web 3.0,有人相信苹果的 XR 眼镜可以重新改变世界,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光明的未来。

反正我是这么安慰自己的。

最后祝大家开工大吉吧。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精选评论

  1. Kenny Li 的头像

    看了两篇文章,怎么结尾都在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