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碎片

其实这里面很多道理都是老生常谈了,相关主题的书籍乃至拍电影都不在少数,但是看过好多道理也不见得能过好一生,说到底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东西注定很难触动自己,这是我自己人生的埋点,希望几年之后看仍然能对自己有所启发。

发出来的原因是发现身边有不少朋友最近都因为大环境深受困扰,如果这些文字能给哪怕一个人带来一些启发,那就胜造七级浮屠了,不过说实话我觉得可能作用并不大,因为一个人给其他人提供的建议,本质是这个人想要拯救过去的自己

写得非常散乱,全是碎片化的表达,因为幸福本身可能就是没逻辑的。

一、人生没有 OKR

1.-倦怠社会-

人们沉迷于「被凝视状态下的自己」,把自己的幸福和别人的羡慕程度划上等号。这种心态让人们迫切地需要有「可衡量」的结果来描述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并且希望这些结果是可以被尽可能多的人认可,甚至可被衡量,比如朋友圈点赞数量。

工作可以有结果,但生活没有尽头,用给自己定 OKR 的方式去生活,只会获得「达成 OKR」之后的无尽空虚。为了回避这些空虚,人会把行程塞的很满,一个周末满满当当甚至比工作日的日程还要繁忙。

最后就会陷入《倦怠社会》中描述的那个状态:「积极生活」的态度非但没能让人们获得自由与快乐,反而让所有人都陷入了焦虑和歇斯底里。

工作中已经有太多的「目标导向」了,但是生活没有「可衡量指标」,干掉「可衡量指标」是迈向幸福的第一步。

2.-多巴胺与内啡肽-

多巴胺,一种可以让人获得快乐的物质。

内啡肽,一种可以让人获得成就感和平静的物质。

我们通过吃快乐桶,喝快乐水能够获得多巴胺,但是获得内啡肽往往需要大量的阅读或者锻炼。

有很多心灵鸡汤都在奉劝大家多做分泌内啡肽的事情,少做分泌多巴胺的事情,其实我觉得大可不必,没有什么选择比另一个选择更高级。

如果一个人通过刷抖音短视频就能获得快乐,并且完全不受到社会规训带来的压力,一时刷一时爽,一直刷一直爽,并且刷完也不会觉得空虚,直接心满意足地睡觉,这不是幸福到爆炸吗?这种人根本不用考虑幸福是什么,永远活在当下,当下就是最幸福的。

可惜这种人注定是少数,活成这样是需要天赋的。大部分人没有这种天赋,这个时候就需要了解其自己的真实愿望,找到适合的事情来做,让自己能够分泌一些内啡肽。

每个人能够忍受的【创作-结果回馈】周期是不一样的,比如一个人能够接受的回馈周期只有 5 天,那么他就更适合做运营而不是产品,因为产品的工作回馈周期会更长一些。

可能每个人在忙的时候就会希望回馈周期长一些,闲的时候就会希望回馈周期短一些,比如一个运营,天天做短平快的事情,也会希望做点长期的事,这个时候就可以考虑做一些副业。

副业的意义不在于赚钱,我甚至觉得副业就不能用来赚钱,自己的副业往往是别人的主业,副业赚钱本身就不符合商业逻辑,因为这是在拿自己的兴趣挑战别人吃饭的饭碗,当然天赋异禀的人除外。

私以为副业的意义在于做一些回馈周期正好和主业是错配的事情,用来缓解喜新厌旧的情绪。

不这么搭配人总容易乐极生悲,君不见王羲之这种人生赢家都在《兰亭集序》里面哀嚎:「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连书圣都会在吟诗喝酒作乐的时候哀叹,普通人就更容易这样了,所以还是需要给自己制造一点意义感,单纯追求兴趣爱好是不行的。

从某个角度来说,保尔柯察金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之一,因为他的个性注定了他有着超强的忍耐力,并且在人生的后半段他获得了超强的延迟满足,也就是大量的内啡肽,他把自己的生命全部奉献给了最崇高的事业。可惜这个人是虚构的。

3.-算计的太多,什么事都做不了-

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事情,事前想要算计清楚再动手,那就等于不动手,因为大部分事情是算不清的。比如 Open AI 对大模型的投入就是不计成本的,大公司立个项算 ROI 算半天,人家已经砸了不知道多少钱了,很难说得清楚里面多少部分是精于计算,多少部分是信仰加持的。

办公司尚且如此,和家人、朋友相处的时候满脑子都是 ROI,怎么可能相处的好?一起吃垃圾食品,一起扯没有信息含量的淡,亲情友情爱情都是在无限的、无效的瞎扯中逐渐积累,可能偶尔深度,但肤浅才是常态。不用担心他人会厌烦这个,家人和朋友重视的是人的个体,他们不会计算 ROI,所以也不应该用 ROI 对付他们。

正如罗素所说:「这个世界的问题在于聪明人充满疑惑,而傻子却坚信不疑。」

这个世界就是聪明人太多了,出现一个金矿,大家都去卖铲子了,连淘金者都不够用(骗)了。但是这样的聪明人往往又做不了什么实质性的事情,所以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都等着摘果子,没有人种树,但是实际上又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最后搞得一地鸡毛。

刘瑜在《可能性的艺术》中有这样一段记述:「我会想到 1000 个理由去反驳他:你没想到民主运行的经济条件吗?你没想过转型后的裂痕动员吗?你没想过革命的时机和策略吗?你没想过国家能力和社会权力的平衡吗?……. 但是,到最后,我发现,这种源于道德直觉的正义感有种令人敬畏的天真。你会发现,当所有政治的泥沙沉淀、所有理论的波涛平息、所有流行的趋势过去,最终,这种无与伦比的天真还是会从水底浮现。它熠熠的光芒,还是会诱惑你向它伸出手去。」

社会就是这么进步的,个人亦然。

二、人最难得的就是要对自己诚实一点

1.-你的快乐是被构建的还是自发的?-

最近总是看到一个说法,XXX 城市是美食荒漠。

印象里面经常会登上美食荒漠排行榜的基本上都是大城市,但是是如果不带偏见的去看,大城市大概率能集中最好的厨师,最好的参与投资人,并且有最好的物流加持,所以如果想要吃上一顿顶尖精致的大餐,基本上是无法从大城市的范畴里面逃离开来的,这点通过大众点评的黑珍珠也能体现出来。

实际上一座城市外乡人越多,越容易对这座城市的食品产生偏见,作为一个苏州人不止一次听到外地朋友吐槽:「你们苏州的小笼包怎么是甜的,大街上找不到吃的」,而我却面对满大街的川菜馆子面露愁容,找不到本地人可以吃饭的地方了。

除了苏州我经常呆的城市还有北京,我发自内心地认为,如果一个人觉得北京是美食荒漠,那么大概率荒漠的不是北京美食,而是这个人的心灵。

从吃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快乐不见得是天然自发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被构建出来的,如果能够不带偏见地更诚实地去感受,而不是总带着滤镜,那么将有很大的概率能获得更多快乐。

如何让自己能够更容易获得这种不带滤镜的快乐呢?可以阅读一下扶霞的《鱼翅与花椒》,看看一个英国女孩是怎么在四川驻足,并且爱上川菜的。

2.-决策不要超过 5 分钟-

每次看到数字游民们的生活时,我都无比激动,心里盘算着要做什么事情才能达到相同的高度。

直到有一次发生了这么一件事情:一个朋友提前 2 个月催促我办护照我没办,假期前半个月朋友询问我去哪里旅游(因为我没护照,所以在讨论国内的景点),我磨蹭半天之后,朋友怒下单飞埃及来回的机票,飞埃及的决策过程只花了 5 分钟。

生活中有很多的事情需要花非常长的时间去决策,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做不了」或者「不想做」,如果是这样,不如不做。

为什么需要去衡量 ROI,为什么需要去权衡,为什么需要犹豫,其实就是不想做,不想做可以不做。

我特别喜欢 AIGC 的一点就是这个东西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几乎万能的许愿机,以前很多人总喜欢说我要是会写代码,我就做个什么产品,我要是会画画,我就能超过尾田荣一郎。

现在 AI 来了,这些东西的门槛已经低得不能再低了,然后呢?需求都说不明白。所以说很多事情根本不是做的成本问题,而是想不想的问题,真的想做早就自己去学习去了,没想法不想做,工具再牛逼也是没有用的。

正如《求婚大作战》中所言:「以为总还有明天,会吃苦的哦。明天再做的人是傻瓜」。

大部分人之所以不幸,是因为看的太多,想的太多,做的太少,所以放手去做吧,认知如果仅仅是认知,没有实际行动,那么未来的人生一定会有无数个「我本可以」,没有行动的认知除了增加焦虑和懊悔之外,毫无意义。

当然,这个仅仅是我对我自己的一个建议,不构成投资方面的建议,虽然大部分人认认真真学习投资,最后实际回报率大概率也是不如定投的。

推荐有「行动迟缓」和「严重自我内耗」的同学看一下《求婚大作战》这个电视剧,注意这是一个日剧。

3.-承认吧,我就不是一个好 XX-

这里的好 XX 可以带入为儿子/女儿、父亲/母亲、丈夫/妻子、职员、领导等角色。

人无完人,仅仅依靠身边观察也能看到非常多的例子:

有为了子女念书强迫说服自己离开了最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城市,最后还是遵从内心的召唤再次回到大城市打拼的人。

有突然对职业产生倦怠,开始专心在家服侍母亲,然后多余的时间就做点自由职业,尽量节衣缩食的大城市土著居民。

有为了职业发展离开了工作 7 年的城市,直接导致和丈夫分居 1 年的妻子。

从刻板的角度来看,这些人不是好父亲,好职员,好妻子,但是仅从我自己的角度观察看,他们的家庭无一例外都是幸福的,因为现在已经是 21 世纪了,幸福不是刻板的。

生活中没有「正确」的选择,只有「想要」和「不要想」的选择,试图用「这么做是正确的」去说服自己和别人是一种自我欺骗。如果一个人无法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欲望而是通过隐忍和牺牲的方式解决问题,那么这种牺牲所带来的不甘心必然会给亲密关系中的另一方造成外溢伤害,这比直接面对欲望造成的问题严重得多。

先爱己而后爱人。爱不是付出,是溢出。如果对自己不够诚实,不够爱自己,那么注定无法很好地爱别人。

一些人在面对父母时第一感知不是爱和被爱,不是分享和倾听,而是一种心理亏欠,是还不清的债务和报不完的恩。再听他们的故事,会发现他们的父母不是不爱,是很爱,甚至带有牺牲性质的爱。

父母的牺牲固然伟大,但是这种不够「诚实」的爱带来的究竟是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其实是有待商榷的。

诚实一种美德,在构建亲密关系时,需要把自己对美好的向往表达出来。很多人最幼稚的一点就是总误以为把「最糟糕的一面暴露给别人」是一种坦诚相待和亲近,这种糟糕可能不仅仅是字面意义的糟糕,比如一些在亲近关系里面肆无忌惮,也包括带着牺牲的付出,但这显然是错误的,前者会伤人,后者终究会有代价。

什么都想要,什么都做不好,没有必要做圣人把自己逼得那么死,不如坦诚地说清楚,但前提是真的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东西看上去太过诱人以至于让人误以为自己需要它,这其实也是一种不诚实,承认自己不那么喜欢潮流的东西。看到一个心动的新鲜玩意,就花 5 分钟想想自己是否愿意付出代价去拥有它,如果不想,就把它从人生中删除吧,免得徒增烦恼。

最后,还要记得坦率地接受来自亲密关系的好意,这也是一种诚实,不要有负担,但是需要心怀感激。

三、人生不是规划出来的,是生长出来的

1.-信力不信命,是一种病-

软件工程里面有一句话叫作软件是生长出来的,而不是规划出来的。就连软件这种完全虚拟的可以由人类完全控制的东西最后也很难真正地被规划,更何况人生呢?

微观层面的工作可能有非常多的可以去规划去控制的变量,但是当时间尺度超过 1 年,大部分规划都可以认定为是无效的,因为一个人的命运是无法被预料的,既要看个人的奋斗,也要看历史的进程。

不要以为这是躺平,能够承认无法改变的困难需要莫大的勇气,有多少人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就接受不了,无法直面问题,开始逃避,开始作,实际上根本躲不掉,还把仅有的一点幸福给作没了。

最典型的就是有些人面对大病大灾的时候不信医生,无法面对现实,不好好治疗,信什么风水大师中医大仙,非但破财还耽误治疗。

机遇就是比努力更重要,只不过不努力的人是没有能力分辨机遇的,况且因为机遇可遇不可求,所以只能努力了。

获得幸福的关键之一就是分得清楚什么事情是可以去努力的,什么事情是需要坦然接受的,引用宁静祈文的一句话:「上帝啊!恳求你 赐我恩典,安详接受不能改的事件;鼓我义念,勇敢改变可以改的事件;赠我慧剑,能够分辨接受还是改变。」

不排除有旷世奇才可以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对整个职业生涯和人生规划做细致的决策并且落实下去,所以还是那句话,这个仅仅是我对我自己的一个建议,不构成投资 or 工作建议。

但是还是不要忘记,大部分人认认真真学习投资,最后实际回报率大概率也是不如定投的。

2.-不要用排除法来试图获得幸福-

之前看到一种说法,就是如果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可以尝试先确认自己不想要什么。

这种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现在来看私以为不倾向于这么去做,虽然在这之前一直是这么实践的,但是实践之后发现会有两个问题。

一个是生活中绝大部分想做的事情都是有代价和副作用的,如果总看自己不喜欢什么会发现可选项会变得寥寥无几,很显然这并不会真的带来幸福。

另一个副作用会更严重一些,就是这种思考模式会让人更容易看到事情不好的一面而不是好的一面,如果是工作中自然是没问题的,更容易发现可改进的点,生活里面这种视角只会徒增烦恼。

其实会更倾向于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是更好的决策方式,只要这个事情的成本是可控的,比如花费在 1000 元以内,比如耗费的时间不会超过 8 小时等等。根据以往经验来看,实际上用来花费在决策和内耗上面的时间成本会比做一件事情的成本更高。

拿自己举例,一个苏州人在北京工作。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在纠结要不要去上海,但其实在上海也是周末回家,在北京坐 D709 动卧也能周末回家,都是周末回家为什么要折腾自己换城市呢?

当然京苏周末通勤也只是一个暂时性的解决手段,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肯定还需要做选择,但是目前的选择有效减少了内耗。

3.-有约束的人生也许才是幸福的人生-

人生就是一个旷野。工作、买房、结婚、生娃就好比是既定的轨道,在轨道上就意味着拘束,意味着有前进的压力,意味着可能一眼望到头的无聊人生。人生是旷野而不是轨道,脱离轨道不代表人生的完结。脱离既定轨道,意味着无穷的可能性。

脱离轨道确实意味着无穷的可能性,但是同时没有人能承诺这些可能性一定是正向的。

如果说所谓的工作、买房、结婚、生子这样的路径是一种轨道,那么一定要待在轨道上和一定要脱轨本身都是一种「被规训」的表现。只不过前者的规训来源是这个社会的传统,后者的规训来源是小红书上面的网红,说穿了就是小红书看多了,总觉得自己也应该环游世界。

人生确实是旷野,在轨道上看见的风景是风景,前往旷野看到的风景也是风景,风景不会因为同行的人多就变得逊色,也不会因为人迹罕至就大放异彩,风景只是风景而已,更多地取决于观看者的眼睛。就好像电影《About time》中主角的父亲对主角的建议,如果重新回顾自己过的一天,会发现有很多不一样的,精彩的瞬间。

所以不要为了虚假的可能性去放弃真实的幸福,因为那些可能性,也仅仅只是可能性,对于很多人来说压根不会真实存在,也不会真的去做。

一件事情,如果真的是有诱惑的事情,早就不是可能性,而会变成现实了。如果一件事情是可能性,就意味着大概率一直是可能性,维持这种可能性存在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和代价是很高的,大可不必。

4.-与世界具体且真实的连接-

我最喜欢的 B 站摄影博主尴尬郑曾经发过一个视频《路人:这棵树到底有啥好拍的?》

里面讲述了尴尬郑这个摄影博主在拍夕阳的时候,发现了工地上的一棵树,这棵树平平无奇,但是从某个角度拍摄的时候,树杈的部分刚刚好可以「拖住」太阳。

尴尬郑为这棵树拍摄了至少 30+ 照片,最后这棵树在施工的时候被砍掉了,为了纪念这棵树,他尝试用长曝光和灯具画了一个树的影像,并且最终把这些所有照片集结成了画册。这个就是一个人和世界建立连接的过程。

这棵树如果没有遇到尴尬郑,那就是一棵完全不起眼的树,如果尴尬郑没有遇到这棵树,那么他就无法创作出一些感动人心的作品,并且获得了其他人在社区留言的自己和树的故事。因为他们的连接,这个事情变得有一点不一样了。

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与世界建立连接是幸福的源泉之一,比如亲密关系,比如爱好,比如创作等等,都是同这个世界建立连接的方式。人的一生都在和这个世界建立连接,对象越具体,越真实,获得幸福的可能性就越高。连接怎么开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真实、漫长和深刻的过程可以让一棵树也能够有震撼人心的魅力。

爱具体的人,因为具体的人才是独一无二的,尽管这个人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小缺点,但是建立了具体的连接之后就会发现,所有的小缺憾都变成了连接中的至宝,就像《心灵捕手》里面肖恩描述自己妻子的小缺点那样。这也是为什么上文提到不建议用排除法来获取幸福的原因。

如果使用一个叫做《世界迷雾》的 App,就会发现哪怕是再熟悉不过的城市,里面也有着无数的角落没有被探索到。星辰大海不在远方,就在身边。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小王子》中的文字总结一下:「对我来说,你无非是个孩子,和其他成千上万个孩子没什么区别。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对你来说,我无非是只狐狸,和其他成千上万只狐狸没什么不同。但如果你驯化了我,那我们就会彼此需要。你对我来说是独一无二,我对于你来说也是独一无二。」

结语

幸福是一种能力,而不是一种状态,祝愿大家早日能够获得这种能力。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精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