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和消费者,配得上拼多多

整个 2024 年上半年,各大电商公司以围攻光明顶的方式试图打破拼多多的低价护城河,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努力都可以认定是失败的。

阿里和抖音分别都在不同的场合透露出将会放弃把低价视作为最核心衡量指标的工作方式,转向更加多元的价值度量方法,并且将逐渐放弃仅退款等极端运营措施。

这也意味着拼多多甚至可能没有花费太多力气就保住了自己最核心的竞争力。

坦率来说我并不认为阿里的价值观完全向拼多多看齐之后会有多么美妙的结局,毕竟阿里曾经已经经历过对商家实施过激政策然后导致群体性事件反噬的先例——淘宝十月围城。

一家公司在没有搞清楚拼多多一些深层的业务背景的前提下贸然模仿拼多多的策略,比起能够击败拼多多,自己遭到反噬的可能性会更大。所以阿里和字节放弃低价策略某种角度来说并不是坏事,无论是对他们自己还是对他们的用户来说。

拼多多作为一家电商公司最大的创新在于找到了中国“沉默的大多数”,可以说拼多多就是电商界的懂王。

让我们分别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对比一下阿里与拼多多的差异。

2011年,淘宝发生了一起“十月围城”的事件,起因是阿里陡然间提高了“淘宝商城”(就是未来的天猫)的技术服务费和违约金金额,在这项规则中,受伤最严重的是“中小商家”,而平台和“品牌商家”一起都成为了被攻击的对象。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 2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年年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更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超50%。

考虑到淘宝日常因为“低质商品”的问题被围攻,而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和网民增速已经过半,阿里的整体发展策略其实就是在供给端上加强于大品牌大商家的联系,重点监控打压低质商家,在需求端上面,跟随中国经济发展的脚步,只要中国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网民人数进一步增加,阿里的市场占有率就会逐步攀升。

然而有一个事情是超出了阿里的预期的,那就是即使到了 2017 年,淘宝的活跃用户数也只有微信的一半。也就是说在不少新网民的手机里面,微信=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微信。

凭借和微信良好的关系,拼多多就这样获得了第一桶金。

2017年年初,拼多多首次进入到了Talkingdata的监控榜单里面,按照活跃水平统计进入中国 TOP 200 的水平,此时的拼多多别说和淘宝掰手腕了,就连唯品会可能都不见得会把它放在眼里。

但其实此时此刻拼多多已经通过微信获得了大量的“水下”用户,而这部分只用微信的用户,是其他电商平台永远接触不到的。

不过即使到了拼多多被人注意到的时候,阿里仍然认定拼多多的作用在于帮助阿里教育市场,坦率来说阿里的判断不能说全是错的。

如果中国经济持续走高,城镇化水平继续高速增长,达到或者接近发达国家 80%甚至是90%的城镇化水平,拼多多可能真的就是在帮阿里教育市场,可实际上 2023 年的城镇化水平是 66%。

在分析拼多多的时候,很多人会更多关注百亿补贴的打法,但是拼多多的基本盘从来没变过。

在供给端,他们承接了阿里通过政策清退的商家,在需求端,他们链接了一部分足够下沉的市场。一线城市的媒体会报道拼多多是“消费降级”巨头,但其实拼多多对于它的基本盘来说可能真的是“消费升级”。

就好比原来市面上没有足够多的出租车可以供应,大家只能打黑车,现在有了网约车,可能和电叫的出租车相比确实差了一些,但是至少比黑车强多了。

拼多多现在的价值观,低价格力的核心护城河,本质上是被市场所塑造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拼多多压榨了供应商拿到了低价,才拿下农村市场,而是拼多多一直就在做四五线城市以及农村市场,所以才越来越低价。

低价的商品可能低质,但是只要卖给对的人就不是什么大问题,反过来淘宝和抖音的客户群是压根不可能忍受这些商品的,这也是拼多多合规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直接原因。

所以拼多多的核心的成功原因是找到了自己在这个市场的生态位,这个生态位的需求方恰好是阿里一时半会没能触及到的,而供给方又被阿里自己主动给清出了,不是靠纯粹的低价,低价可能是结果,但不是原因。只是当一个循环被建立之后,这个循环的因和果就很难被拆分清楚了。

那么为什么到了 2024 年,拼多多突然走进了风暴眼中呢?

因为2024年大家的经济压力更大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有一个习惯,就是遇到问题先看一眼日本。考虑到中国已经摸着日本和新加坡过河摸了 40 年,对于日本踩过的所有坑全中国上下都是极力避免的,从官员到普通市民几乎有人都在拿放大镜审视日本。

2024 年上半年,突然有人翻出来一篇10年前的日本报道《优衣库型通缩,导致日本沉默》。与之对应的是中国互联网突然出现一篇爆红的文章——《拼多多越好,时代越糟》,我并不完全认同这篇文章的观点,所以建议感兴趣的朋友自行搜索阅读。

两篇文章的核心观点就是拼多多这样的企业太卷了,把市场环境搞得越来越恶劣,劣币驱逐良币了。这是一个很严重的谬误,那就是因果倒置。优衣库没有能力让日本通缩,是通缩的日本才让优衣库大放异彩。拼多多同理,拼多多没有让中国制造业更加卷,中国制造业本来就很卷。

哪怕没有拼多多,中国制造业依旧卷得惊人,2013 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重点要求解决我国光伏产业存在产能严重过剩、市场无序竞争的问题。

彼时拼多多还没有成立,中国光伏产业就已经内卷到需要国务院来发文制止恶性竞争。

而且制造业内卷的现象并没有缓解,这些年中国制造业高端领域不断突破,每次突破,全行业价格都下降一个档位,卷了全世界,搞了个称号叫“发达国家粉碎机”。我是不知道这个称号有什么值得沾沾自喜的,这不就等于我们辛辛苦苦突破了关键技术然后又要给全世界打白工么?

搞产业升级的目的应该是让中国人过上美国人的日子,而不是反过来让美国人过中国人以前的日子。(虽然也不是不行)

拼多多没有能力让制造业企业内卷,是内卷外溢到了拼多多这个平台上,拼多多固然是受益者,甚至是施加了影响力的一方,但这不代表它是始作俑者。

原本制造业的卷是在自己个各个行业里面,甚至是企业级采购里面的卷,这些是隐性的,不被人关注的,同时可能还是充满了潜规则的。拼多多把这个内卷的竞争形势给更加算法化,系统化和平台化了。

竞争也从行业性,地方性的变成了全国性的竞争,也从供应链的角度前移,一部分消费者需要直面消费者,这也是一种压力的增加。

到了 2024 年,大家日子都不太好过,急于找一个替罪羊出来,于是拼多多就走上了风口浪尖。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拼多多是什么?拼多多的其实就是历史课本里面那个用来承接牛奶的阴沟。

哪有牛奶卖不完怪阴沟的道理?

况且比起强制清退产能,市场层面直接破产清算,拼多多对于制造业的卷是更加温和,也是更加仁慈,甚至更加缓冲的。是一种渐进的,切香肠式的化解落后产能的方式。

有人指责拼多多对供应商切香肠,今天切一点,明天切一点,问题是供应商被切了啊,如果这个价格是刚性的,不卖不就完了吗?如果是自己无法提供有竞争力的价格,那不就是活该被淘汰咯?

某种角度来说拼多多是真爱国啊,为国当阴沟,还主动背起了化解落后产能的大锅。

还有一种反对的声音,就是拼多多这种不给供应商留活路的做法,会阻碍中国产业升级。逻辑也很简单,企业没有利润空间,没有利润空间就没有研发投入和品牌投入,自然就阻碍了产业升级。

这还是一种因果倒置,且不说供应商在有了利润之后会把多少钱用来给工人发福利,多少钱用来研发,多少钱用来做品牌建设。就算有一家企业价格比竞争对手贵 10%,利润都用来做研发了,最后还是在竞争中失败了,能说明什么?

只能说明它让消费者多付出的 10% 的价钱都喂狗了,技术投入没有在产品上形成优势,被对手用区区 10% 的价格差就打败了。

同样的,如果一个大品牌打了10年广告,最后商品的成交详情页的转化率只是略高于同等水位的白牌,说明什么?说明市场部就应该全员自裁。

给品牌投入,给研发投入,给工人好的福利待遇,最后的目的都是为了带动销量,提升单价,最终带来利润,谁也别装大尾巴狼说自己是为了社会,为了产业升级,你配么你就那点雇员数量。

如果研发投入的 ROI 不如降价来得快,只能说明研发菜,菜就要认,技不如人就要甘拜下风,乖乖回炉重造重新卷。

拼多多只是在排序逻辑上给了价格非常高的权重,如果一个产品真的是品类上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排序逻辑不应该会影响它的销量,恰恰是因为产品品质不够硬,品牌不够硬,才需要依靠平台的排序逻辑。

如果品牌够硬,消费者搜索关键词直接就是品牌词,还有排序什么事吗?如果产品功能足够硬,功能关键词就是独一份的,还有竞品什么事吗?最关注排序逻辑的,恰恰是最菜的那一批。

只不过是因为拼多多把竞争摆在台面上了,就觉得这一切都是拼多多的错,这不是胡扯么?

非要说拼多多有什么问题,那最大的问题我觉得肯定是安全问题,或者说是商品质量问题,作为平台,拼多多到底到底能不能保证线上售卖的商品,做到货对版,安全层面符合国家标准。

不过安全投入低这个事情,拼多多只能负一部分责任,更多的责任还得消费者自己吃进,当一个人在拼多多买 60 块钱 200 瓦的氮化镓充电器的时候,难道就没想过这玩意这么便宜不会爆炸吗?总不能别家卖 200,300 块钱都是再割韭菜吧,就你买 60 块钱的最聪明?

喜欢既要又要还要,最后就是什么都得不到。所以说如果一个人,津津乐道于中国是发达国家粉碎机,热衷于购买拼多多上的廉价商品,那么这个人指责油罐车运食用油时,是没有道理的,活该吃油罐车运的食用油。

因为我们不是活在一个真空球形的世界,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是概率的,都是可能会犯错的,这些错误的累计最终就会导致,所有的安全与质量都是需要额外的成本去维持的。

不过拼多多在合规层面的投入没有竞争对手多这个现象也是存在的,上图是晚点整理的三家电商资质审核要求。

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监管政策托底,没有社会层面对质量和优质品牌的支持,在经济暂时疲软的情况下就是很容易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事情。

所以核心的问题是监管层面要尽快检查拼多多售卖的产品是否都符合国家最低标准,拼多多也需要加大产品质量的抽检力度,不要用仅退款代替平台的预置检查。

当然加大了合规投入之后,拼多多还能不能维持现在的成本优势就是另一个问题了,不过就像我上文说的那样,如果一个供应商被拼多多卷死了,那么这个公司本来就该死。反过来说,如果加大了合规投入,拼多多就会被阿里卷死,那拼多多就该死。

不合规不能成为一个公司的竞争力,一个好的社会应该要求同一个赛道的企业都在完全一致的合规标准下进行竞争。

但是总不至于真有人会觉得拼多多加大了合规力度就会倒闭吧?那拼多多也太菜了,我是不相信它真的这么菜。

你呢?

注:如果你对本文的观点不太认同,不妨阅读一下我的另一篇稿件《互联公司变平庸的原因:不够爱国》,然后回过头来再阅读本文,相信会有全新的视角。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精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