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司变平庸的原因:不够爱国

Warning:这是一篇疯言疯语的暴论,如果看到标题就已经感到有所不适,建议现在就关闭这篇文章。

本文全长接近 2 万字,如果目的是图一乐,可以只看最后一个大章节,那部分是精华。

2023 年,你平庸了吗?

2023 年 2 月 22 日,在微信公众号上面发表了一篇暴论《互联网公司 2023 年破局之路:裁员+抛弃无价值用户》,尝试以浅薄角度预测 2023 年互联网公司的决策层会做什么,怎么做,以及作为普通人,尤其是互联网行业从业者应该如何应对。

从结果来看不少结论都被应验,但是并不代表文章分析过程就是正确的,其中有一些和现实生活能够对应上,有一些则差了十万八千里,甚至有不少情况是瞎猫碰到死耗子。况且当时情形已经非常清楚,要做出正确预测并不困难。

回顾整个 2023 年,中国互联网公司发展思路主要还是以:

– 清理非核心业务:字节跳动清出游戏;腾讯对新闻、浏览器、应用宝、阅文、音乐、虎牙等业务执行降本增效;阿里尝试拆分非核心业务;

– 提高利润率:字节加大商业化力度,登上中国互联网公司利润榜第一;腾讯 To B 业务收缩规模,企业微信实现盈利;

AI 业务等边际成本较高的业务需要培养付费意识:妙鸭相机走红成为现象级产品,从第一天就需要付费;

– 减少创新业务投入:字节减少对 PICO 投入;

– 不再考虑进攻对手核心业务:字节与腾讯和解,元梦之星在抖音投放广告,王者荣耀在抖音开直播;

此外由于 AI 技术加持和用户付费意识增强,越来越多人在呼吁「超级个体」和「一人公司」。

根据字节巨量算数平台显示,2022 年 6 月到2023 年 6 月,2023 年 8 月到现在,超级个体和一人公司越发火热,这里有双重因素,AI火热和经济环境持续走低都是关键原因。

在降本增效执行 1 年之后,字节和腾讯这两家公司的 CEO 仍然表现出浓浓焦虑,中国规模最大的两家互联网公司 CEO 都剑指同一个现象:平庸(躺在功劳簿上):

视频号一路高歌猛进,但马化腾还是提出来一个问题,微信已经是一颗 12 年老树了,QQ 也是在自己第 12 个年头由盛转衰,腾讯能像一颗常青树一样继续下去吗?[注1]马化腾同时还严厉批评了号称王牌业务的游戏部门,一整年没有做出成功新作,躺在功劳簿上面。

梁汝波更是直接剑指公司内的平庸现象[注2],大公司病严重,一个简单需求拉一群人估时超过 1000 人日工时;对于外界机会也很迟钝,2023 年公司内才有人开始讨论 GPT。梁汝波称一家公司就像火箭,平庸就像重力,如果公司不提高标准增强危机感,迟早会摔在地上。

当然在打工人看来看来 CEO 们的发言显然有一点又当又立,2023 年互联网公司主要工作重心上面都已经列出来了,提高商业化水平,清除非核心业务,都降本增效停止新业务探索了,平庸一点不也很正常吗?

甚至有些公司降本增效到砍了大动脉,滴滴作为国民级应用史无前例地搞了个 12 小时宕机事故。对比滴滴,腾讯和字节能保持平庸而不是雪崩已经是成绩了。

如果大家都躺平, CEO 们也不会这么着急,可偏偏 2023 年有三家公司可以用高歌猛进来形容,大环境江河日下还能异军突起,他们分别是小红书、拼多多和米哈游。大家都在砍人提高利润率,市值增长不增长甚至不都关心,结果还有三家公司逆势增长地这么猛,作为 CEO 肯定会觉得非常打脸。

「米哈游能崛起一定是腾讯游戏员工不够努力!」,「小红书能崛起一定是抖音图文员工不够努力」。

CEO 们内心很可能是这么想的,于是在年会演讲怒喷员工躺平和平庸。

反倒是原来以福报闻名的阿里显得淡定许多,2023 年三季度,阿里市值被拼多多超越,虽然后面又赶超回去,但是仍让许多人感叹:时代变了。

截止2024 年 2 月 26 日,阿里巴巴市值是 1931.98 亿美元,拼多多市值 1696.47 亿美元。

这种变化逼得已经沉默了许久的马云出来发声[注3]:谁都牛过,但能为了明天后天牛而改革的人,并且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和牺牲的组织才令人尊重。回到我们的使命和愿景,阿里人,加油!

一个产品是怎么变得平庸

如果按照梁汝波在年会演讲中对平庸的描述[注4],互联网公司的平庸可以被拆分为三个层面:人浮于事、对新机会不敏感、标准低。

公司组织层面平庸体现到产品层面时就会体现为产品功能臃肿,做一堆用户不需要的功能、对用户真正的需求响应不及时不敏锐、以及最糟糕的情况——容忍一个糟糕、品味极差的功能上线。

然而私以为公司层面平庸其实只有一个核心原因,就是人太多。为方便后续推演,可以先假设一个真空球形公司,先完全排除掉内斗、人浮于事、内卷等等人多之后公司内会产生的恶劣内斗行为,假定人和人之间都是善意并且愿意好好协同的。

之所以要排除内斗这类情况,是想表达一个观点:人多,一定会导致产品变难用,和团队成员主观意愿没什么关系。人数超越产品正常迭代所需人数一定会导致产品变平庸。

这里面涉及到两个概念,第一个是软件工程复杂度,第二个是康威定律。

软件工程复杂度原本主要是指软件开发过程中对于现有软件理解和改造的难度,这不是严格的定义,这么描述是为了方便没有技术背景的同学理解。

以下三个因素都会导致软件复杂度增加:

1、人员累加:业务成功,人就容易扩张。人员越多,就会导致软件越难以维护,因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思路方法,有自己的代码风格,有特定 OKR,但是大家共同维护一个软件,技术管理难度会随着人数上涨而上涨。

2、功能累加:功能越多,软件本身就越复杂,维护起来就越费功夫。现实生活中功能累加和人员累加往往是互为因果的。软件越成功越喜欢加功能扩大成功,功能越多需要越多工程师,大量工程师加入团队为了证明自身价值就需要开发更多新功能。

3、时间累加:随着时间推移,屎山会越堆越高,除非有人一直在打扫,而且这个人还得比较稳定不离职。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团队协同、争权夺利等问题还会经常出现重复造轮子,这些都会显著增加软件复杂度,但是上面已经强调,本文不讨论这些主观问题,只讨论客观存在的压力。造软件不是造大楼,大楼如果改图纸是天大的事,但是软件开发到一半改需求是家常便饭,整个过程非常像手工业。

但是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手工艺品会比软件更复杂,这原本应该是被局限在「研发」团队内的话题,但是随着软件迭代,复杂度越来越高,就会导致产品迭代速度变慢。所以产品经理就会开始对需求进行妥协,毕竟开发报一个 1000 PD 工时哪个产品经理也接受不了,最终导致复杂度暴露给用户,造成产品体验下降。

以推荐系统为例子,一个新闻信息流如果完全没有任何排序纯随机展示新闻,CTR 可能只有 0.5% 都不到,但是我们只需要加上一个按照时间倒序排序,那么 CTR 就有很大概率会提升 10%~20%,如果再加上一些常规机器学习算法,提升 50% 基本不成问题。

这些工程成本足够低并且也足够标准化,第四范式、神策数据等 SaaS 公司甚至会提供智能推荐系统。根据神策数据的宣推文稿显示,对比人工编辑,基于公开算法打造的智能推荐系统能够给 CTR 带来 6 倍提升。[注5]

上面这些数据说明在业务早期,收益很容易拿,确定性很强以至于甚至可以通过外包方式来拿收益。但是当系统成熟稳定度过草创期之后,就会产生一个问题,接下来产研团队干什么?

在系统稳定运行之后,如果不是因为需求变化无法满足,或者出现全新革命性技术,大概率不需要重构,这期间如果产品经理不提改进型需求需求,工程师团队其实严格来说是无事可做。

但是对于公司来说直接开除不是一个好选择,原因如下:

1、大公司人员成本往往不是成本大头,机器比人贵是常态,广告费比人贵也是常态,除非大规模裁员,不然收益不会很明显;

2、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指不定哪天又有革命性新论文发表出来需要技术团队去做工程化,到时候再招人根本来不及;

但是日子还得过,OKR 还得写,所以接下来这个团队就会开始雕花,比如一个音乐推荐系统,第一个版本可能就是上线一个「协同过滤」算法——如果系统认为用户是一个二次元,就会给这个用户推荐另一个二次元用户喜欢的音乐。

第二个版本就可能会拆两个模型,有一套二次元音乐推荐系统,里面会详细给二次元音乐打标并且做训练,有另一套J-POP 推荐系统,是另一套打标模型等等。团队会发现这两套模型在各自应对各自场景时指标都很好,只需要再花时间做一个流量调度分配策略即可。

直到第 N 个版本时,一个看上去简单的信息流背后实际上可能跑了几十个策略,最后再由一个复杂调度策略捏在一块。

上面说的这种情况属于比较老旧的套路,但是实际上这种老旧套路仍然在各大互联网公司核心 App 上面运行着,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无法被下线。

这么做好处显而易见,如果公司业务规模足够大,每一个特殊分支1% 提升所带来收益都能够涵盖团队成本。坏处也显而易见,就是系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就需要越来越多人去维护。随着更多聪明人加入这个团队同时就会想办法证明自身价值,自然就会做出来新分支,到最后系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最后系统本身会无法维护。

更糟的是这些聪明人在设计一些分支逻辑时会过分考虑特殊业务场景,在当下一刻拿到收益,然后转头去做下一件事,那么这个分支逻辑是不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维持正常运转主要就看老天爷了,一旦分支逻辑本体失效,进入分支逻辑的用户很可能会走入到兜底逻辑里面,进而导致这个用户推荐效果变差。

还有一些人会大干一场另起炉灶,选择直接在 C 端露出新业务,面向用户直接可见。新业务就意味着需要新入口,这些对于用户来说都是学习成本。

到这一刻,软件本身复杂度就暴露给了用户,用户体验受损,原本准确的推荐逻辑变成兜底逻辑,原本简单的界面增加了 N 多入口。这些迭代就会像蚂蚁搬家一样掏空这个用户对产品的忍耐,直到产品因为熵实在太大而变得完全不可用。软件复杂度不但会带来开发成本,也会让用户学习成本越来越高,当学习成本大于收益时,用户就会选择离开。

这一切并不是因为员工不努力,而是因为他们努力了,做新业务并且在当时那一刻也确实拿到收益,但是从更全局更长远的角度来看,他们让这个软件变得更糟糕了。

这些过剩产能造成的很可能是负效应。每做一个需求,都意味着一次给软件增加债务的风险,软件复杂度的增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产品经理多么小心翼翼,工程师多么谨小慎微,这都无法避免,更何况实践的时候大部分人就是糙猛快干就完事。

软件产品就是一个互联网公司最重要的资产,开发一个功能给系统带来复杂度的急剧上升,那这件事情本身和「破坏固定资产」没有区别。

现在有不少软件都有Linux版本和老年版,试用之后会发现其实核心功能一点也不差,和主版本相比反而清爽简洁很多,也再次证明大部分互联网公司都产能过剩。

2024 年 1 月,网易云发布新版本,伴随新版本的是一封项目组自白信。网易云音乐破天荒地承认此前大部分迭代对于用户来说没有价值,并且宣布将开始对产品做减法。

其实不光是网易云音乐,中国互联网大部分 C 端产品,尤其是大公司的产品都会有这个缺陷。

网易云能够大刀阔斧改革,其实和它人数较少也有关系,根据公开报道显示,网易云音乐人数维持在1500人左右[注6],这个规模还可以调头。

人太多还会带来协调问题,并且协调问题同样也会显性地影响产品使用体验,而不是仅仅影响产品开发进度,这就是我们上文提到的第二个概念——康威定律。

1967 年,知名计算机大拿马尔文·康威提出康威定律:「设计系统的架构受制于产生这些设计的组织的沟通结构。」

简单地说就是如果一个管理者让 4 个团队去生产一个编译器,那就会得到一个有 4 个串行处理模块的编译器。也可以反过来理解,如果组织结构和目标设想的产品结构不相符,那么团队在推进工作的时候就会遇到极大的困难和阻碍。

一个大团队工作划分一定比小团队工作划分更复杂更容易出错,并且大团队调整组织结构难度也一定大于小团队。当一个产品内各个模块被多个团队分工主导之后,产品呈现出的样貌就会是这个样子:产品内每个模块内部自成一体,然后在主页用一个胶水设计把他们粘合在一起,模块和模块之间数据打通甚至都成问题。这些功能模块开发时分开开发,最终给到用户也就很难是一个整体。

康威定律之所以是定律,也是因为它足够客观,和团队成员配合水平以及主观好恶也没有关系。

如果一个互联网公司在关键时刻不投入足够人力,系统没有办法快速成型,但是在业务成型和下一次转型期间的尴尬期中,团队为证明自己还有存在价值就不得不做很多花活,会做很多长远来看给用户添堵的事情,而且这些添堵的事很多时候在当下那一刻,在它所需要发挥作用的小场景是有正向价值的。这些改动放眼全局和长期来看是负向的,后者又根本没办法度量,就算全局出现下滑也很难归因就是因为这些破事造成的。每一个改动可能都是正向,集合到期就会成为巨大负向。

网易云音乐年初的这个版本非常有魄力,也非常可笑。网易云音乐团队人为地制造一堆负债在产品上面,然后为了去掉这些负债不得不对软件进行大动作,这个大动作本身又非常消耗人力,一来一去,团队周报有东西写,OKR 也丰富多彩起来,但是对用户来说这简直是蠢到不能再蠢,就跟收个快递发现快递出去绕了一圈又回来一样,把这些钱省下来用来买版权或者投资新锐音乐人其实才是提升用户体验的正途。

可现实却是几乎大部分软件都会有这样的问题,除了网易云音乐之外,夸克浏览器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很少有软件可以完全避免这种情况,微信算是在众多国民级 App中控制相对好,这里的相对指和国内同体量软件比,不包括外国同行。

原因也很简单,微信团队是出名的规模精简,所以光是维持一个国民级 App 本身很大程度上就已经榨干了微信团队所有能量,没有时间整活。整个 WXG 人数不到一万,但是却要在微信内又是做公众号,又是做社交,又要做视频号还要做钱包和企业微信,凭一个事业部的人力同时和抖音、支付宝、钉钉开战,作为对比蚂蚁金服人数是 1.6 万。

另一方面微信也不是一点功能都不加,毕竟每个 App 都会有来自于老板、用户以及各种各样来源奇奇怪怪的需求。同时也消化掉产研团队的过剩产能,让大家有周报可以写。

比较大的区别是微信在添加功能时还是相对克制,设计了 3 个超级垃圾桶,避免新功能对核心页面造成干扰。这三个垃圾桶分别是发现Tab,钱包页面和企业微信,老板要加什么功能入口,就往垃圾桶里面一塞,尽量避免对用户造成过大冲击。

尤其是企业微信,非常绝,弄了 CRM 概念,直接搞得老板根本不愿意员工用微信,就用企业微信,什么消息已读、大文件传输、云端聊天记录全给搞起来。那些对于微信来说怎么改都不对的需求直接放企微上面,微信的产品经理再也不用投鼠忌器,只要不影响C端用户想怎么加需求就怎么加需求,反正开关在客户老板手里,员工骂也是骂自己老板。微信用户也爽的一笔,也不用难受工作日不敢发朋友圈,反正同事一般都不会加微信,如果有人不断地看其他同事手机号还会被制裁。

拼多多逃离平庸了吗?

比起人数问题,阿里、字节、腾讯这样超大规模的互联网公司其实还有一个紧箍咒,就是他们的价值观自相矛盾,这很可能是让大企业始终无法做到一手遮天,压制后起之秀的原因。

以阿里和拼多多来举例,拼多多在 2023 年取得不俗成绩,以第三季度为例子:

业绩方面:拼多多在三季度收入688.4亿元,同比增长93.9%,远超市场预期的548亿元;

股价方面:一度超越阿里,虽然后面有所回落,但是仍然是京东四倍,达到 1600+亿美元;

最后是宣传层面,拼多多的舆论和品牌形象显然被反转,根据巨量算数关键词显示,拼多多原先的关键词主要是提现、最后 0.01 、转盘这种和宣传活动相关关键词,在大部分人心目中拼多多就是一个薅起来很难薅的羊。

而最近半年,拼多多关键词变成了仅退款、百亿补贴、靠谱、正品等卖点。实现上述壮举的拼多多,人数为阿里二十分之一多一点,人效极高。

拼多多能占据优势,首先需要归功于拼多多是一家年轻公司,人数也很少(相对于阿里),拼多多在和阿里竞争的时候有一个优势就是团队决策速度快,但这不是决定性因素,因为阿里在人数多余拼多多相当长一段时间决策也很迅猛。

阿里体系有接近 20 万员工,整个淘天面临的熵要比拼多多大得多,双十一活动规则极其复杂,这些都是阿里人数过多导致的生产力过剩外溢到产品上的结果,也就是上文在「一个产品是怎么变得平庸」这个章节里面论述的。

其次关于网上盛传的低价优势,就我自己身边统计学来看,在淘宝回过味来之后,拼多多的低价优势并不明显,但是淘宝「货品丰富」的优势依旧明显,这个可能和我购买的商品品类有很大关系。

大部分情况下我要的款在拼多多是买不到的,而拼多多提供的款虽然在淘宝可能很难搜到,但是对我来说不是购买选项,比如拼多多上面 30 块钱一个的吹风机。

根据网络上某个流传的拼多多内部专家泄露文件来看,拼多多低价更多体现在愿意在信息流里面推荐低价商品这个层面,而非同款商品卖得更便宜,这意味着拼多多能够抓住低价低质商品受众市场。

所以哪怕拼多多和阿里平分电商市场,阿里拿高价值用户,拼多多拿低客单价用户,这也不能让拼多多在市值上对阿里实现短暂反超,因为前者的购买了往往是后者的 3~5 倍。而且从发展的眼光看,阿里拿高价值用户显然更有前途。

因为中国发展的大背景还是增长,中国经济韧性依然很足,不能用日本市场的逻辑来套用中国,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仍然是中国发展的主旋律。

所以我也不认为拼多多纯粹是靠低价来实现了市值和口碑的反转,尽管低价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根据关键词来看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就是退款,也就是大家很熟悉的仅退款。而且这个是拼多多发明的一种机制,低价补贴这事谁都会做,而且历史上不同电商公司做过很多次,仅退款这个确实非常打动人。网购发展这么多年,很多基本问题都已经得到解决,就剩下两个巨大的难题:不发货和货不对版需要退。前者压着的钱但是没有动作,理论上来说退款的时候应该给赔付利息。后者不但压着的钱,还浪费时间。

这两个痛点淘天一手遮天时就一直存在,但是从来没有找到过什么靠谱解决途经,对于后者阿里最后给出方案是运费险+上门取件退货,实际上是通过风险共担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某种角度来说相当于各打五十大板,但是考虑到交易双方公平性原则,其实这么处理也挺合理的。但是对于前者,我自己体验来说淘宝就没有解决过这个问题。

与之对应的是发货慢拼多多会直接给抵扣券,而仅退款对于货不对版是大杀器,有不少人其实确实是不想要这个商品,但是退货本身也是有成本的,这个成本谁来承担,拼多多选择直接让商家承担。可以说拼多多通过仅退款摘下了2020 年后电商领域模式创新的关键果实,在此之前中国电商领域大部分模式创新都是由阿里系完成的,比如支付担保,比如快递险,比如快递驿站等,少量模式由京东完成,比如上门到付和自建物流体系。

为什么是拼多多解决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阿里解决不了,才是拼多多成功的秘诀。

接下来我们还是会做出善意假设,阿里巴巴员工都是善良、正直并且勤奋的,他们没有躺在功劳簿上面,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面,阿里能打赢拼多多吗?

就我自己来看是很难的。因为阿里做不出仅退款,拼多多能能做出来,核心是公司愿景问题,拼多多愿景更加清晰,使命更加单一,而阿里巴巴愿景是既要又要。

阿里的愿景和使命:活102年:我们不追求大,不追求强,我们追求成为一家活102年的好公司;到2036年,服务20亿消费者,创造1亿就业机会,帮助1000万中小企业盈利。

拼多多的价值观:普惠,人为先,更开放。坚持本分价值观,站位消费者,不断为满足最广大用户的需求而不懈努力。

消费者和中小企业(商家)都是阿里需要服务的对象,而对于拼多多来说,只需要站位消费者。

在一个既要又要的组织里面上班,和在一个目标单一的组织里面上班,哪个更容易达成目标,显然是后者。

不是阿里巴巴不努力,而是阿里员工都能努力,他们各自代表了自己服务的「客户」,在公司内进行博弈,会形成一种「广义康威定律」的效果:一个平台型软件的多方用户/客户群会通过公司内的部门组织最终对平台型软件的形态施加影响。(这个概念我胡诌的)

用户会有他们在公司内的代言人「用户运营」,商家会有他们在公司内的代言人「商家运营」,产品经理更多代表的是「平台」利益。这些组织结构最终就会作用在产品结构上,会深刻地影响产品商业模式与产品功能设计。

在阿里体系内仅退款显然是拉偏架,不是说完全通不过,但是要通过难度很大。在这种情况下,阿里员工越努力,内耗就越严重,要真有其中一方员工躺平,可能阿里巴巴反应速度反而会更快一些。

拼多多内部博弈会简单得多,站位消费者,完。

而且淘宝不做仅退款,除了仅退款与价值观愿景不符合之外,还有一个现实考量,那就是「企业社会责任」。这里说企业社会责任并不是说吹吹牛,而是淘宝真的曾经过于强硬政策引发群体性事件,那就是「淘宝十月围城」。

在 2011 年 10 月,淘宝商城(天猫前身)宣布提高技术服务费金额,同时大幅提升保证金额度。

根据淘宝自己的说法,提高保证金额度主要目是解决诚信和假货问题,但是导致结果是中小商家集结起来疯狂给淘宝商城里面的大品牌店铺打差评。在中小商家看来这个事情就是过河拆桥,提高门槛,淘汰中小商家。这件发生在网络上的事件后来被称为「淘宝十月围城」。

站在淘宝角度来看提高正品比例的压力迫在眉睫,淘宝从诞生起就一直被喷假货太多,直到 2015 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对网上所销售商品公布了抽查结果,其中淘宝网正品率仅为37.25%,直接导致淘宝官微和工商局在网络上大战好几个回合,造成很大舆情影响。

关于正品和假货,淘宝经历过好几件影响非常深远的事件,淘宝多次和商家冲突都因为保证金金额相关政策而起,保证金很大程度上是避免假货泛滥的关键。

阿里员工经历过于丰富,过往教训都成思想钢印套在他们脑袋中,以至于不太可能做出来仅退款这样的设计,毕竟大规模仅退款可比提高保证金离谱多了,没有一个阿里员工会希望自己设计功能给公司带来第 N 次「围城」,至于再因为假货被工商局点名然后大战 800 会和这种事情更是想都不敢想。

所以淘宝每一项新设计都需要考虑社会因素,商家利益以及消费者利益,在中间走平衡木,相当于带着镣铐和拼多多开战。

阿里的愿景不是没起作用,恰恰是因为阿里巴巴「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个愿景起作用,才导致阿里员工毫无办法。因为在现实中,一个相信「自己要打造更好更公平交易平台」的员工在看到竞争对手突飞猛进之后,也无法立马180°调头「坚决最低价,坚决站消费者」。

除非阿里巴巴高阶员工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不然让一个经历过「淘宝十月围城」的公司去做出来「仅退款」这种决策,这不是疯了吗?在一个庞大体系内要推动价值观变革是几乎不可能的。

当然阿里部分老员工不思进取也肯定是拼多多崛起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对一些已经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厂员工来说,拼多多是这么刷新他们认知的:

– 最初的认知:靠蝇头小利和砍一刀这种游戏化方法做增长,是不会长久的;

– 然后的认知:原来中国还有那么多人手机上真的就只装了微信,所以拼多多才能获取这部分流量;

– 在然后的认知:百亿补贴确实不错,但是长期来看这个只是给用户送钱,拼多多没有办法留住这些用户;

– 最终,当拼多多成功用仅退款实现了口碑逆转的时候,我身边一些阿里的朋友第一反应都是:啊?

结果就是不少电商公司员工就像是英剧《是,首相》里面尸位素餐的公务员一样:

– 第一阶段:我们宣称什么事都没有。

– 第二阶段:我们说也许有事发生,但不应该采取行动。

– 第三阶段:也许我们应该采取行动,但什么都做不了。

– 第四阶段:也许我们当初能做点什么,但现在已太迟了。

不是所有阿里员工都在尸位素餐,但真实情况是即使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想做些什么,最终结果大概率也是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这家公司崛起,并且毫无办法。

因为有了单一的价值观,拼多多团队在管理上就会有另一个优势:可以实现高阶人员做决策,低阶人员做执行的管理模式。当一个公司需要考虑目标非常单一时,管理人员需要考虑的事情也比较少,在充分信息背景下做决策没有那么困难。

但是假如管理人员需要统筹三个团队,三个团队有各自专业立场和背景,那么最终做决策的方式很可能不是管理人员拍板,而是三个团队妥协出来一个方案让管理人员拍板,这就是事实上的决策权下放。

因为无论管理者经验再丰富,也很难无视团队之间利益冲突,而且管理者知识背景也无法支撑他在面对不同专业背景三个团队时做出有效决策,他能明白其中两个团队在干嘛就很不错了。

比如一个做用户运营出身的老板做某项偏用户的决策,商家团队说这个可能会对商家有影响,对于决策者来说哪怕是从自保的角度,这个时候不太可能目空一切强推项目进行下去,让下面人吵出个结果是更合理的选择。

而三个团队博弈和妥协,需要做大量实证、数据收集和调研工作,不然吵架就是空口无凭,这些最后都会落在一线和实习生身上。如果这个组织再烂一些,会变成调研以及结论产出都让一线和实习生来做,于是整个组织工作就变成了高 P 下指令,中层下 Prompt,实习生负责干活,整个组织产出水平就变成实习生水平,虽然这里面会有一些 Review,但是水平下滑不可避免。

一个组织平庸就从决策权下滑开始,但是一个设定了既要又要目标的组织,决策权就是比一个目标单一的组织更容易下滑,这个不是决策者不负责任的表现,而是他谨慎所带来的副产物,并且这种谨慎其实在大部分时候没有错。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利益甚至公司利益都不是最主要考量因素,更像是各个功能模块负责人之间博弈的结果。

为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个问题,大公司通常会倡导数据驱动,数据驱动虽然后验,很难靠数据驱动出伟大创新,但是数据驱动是大公司必须的,因为它可以让上面提到的博弈里面增加一点理性决策要素,虽然不多。

经过漫长博弈,结果往往是对各方来说都是 80 分。可惜生活不是算调和平均数,对于各方都是 80 分的方案在现实生活中有可能会败给对于一方来说是 100 分的方案,尤其是当某一方特别强势的时候。

再结合阿里这么多年来组织和产品层面积累的熵——因为大量员工带来过剩生产力导致产品过于复杂,一个人浮于事的大公司,面对年轻拼多多,外加上上面两个劣势,阿里拿头和拼多多打?

拼多多能让其他互联网公司老板坐如针毡,从现象来看主要原因有二:

一、拼多多在一个成熟业务成功靠更加卷的手段一定程度上卷赢行业老大;

二、拼多多在企业管理方法论层面简单粗暴;

这意味着绝大部分互联网公司引以为豪的「护城河」都不成立,所谓护城河无非就是组织成熟度和行业积淀。

论在电商领域行业积淀,阿里不可谓不深厚,毕竟在拼多多之前,腾讯、百度电商不都是折戟在淘天集团之下,非死即伤,京东能勉强咬下一块肉来,但代价就是自建物流体系又苦又累,能在特定领域抓住一个机会已经实属不易。但是阿里这种精巧的行业积淀体系核心是为自己既要又要的目标服务的,拼多多直接放弃了既要又要,阿里的护城河在一定程度上就失效了。

同时拼多多的出现也意味着大部分互联网公司所谓先进管理方法论破产。拼多多面对其他互联网公司最大的优势就是目标非常单一,并且组织结构非常简单自上而下,但是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显示出巨大威力,而且这种组织结构,并不需要太多员工。反正目标单一,员工也别要什么创造性了,定下目标玩命执行就行,所以我自己认识一些拼多多前员工(产研序列)在形容拼多多工作是「身体虽然累,但是不心累。」

相比之下其他互联网公司又是 OKR,又是充分 Context,就显得很很复杂且没必要。

在去年的《互联网公司 2023 年破局之路:裁员+抛弃无价值用户》中我曾经论述中国互联网格局已经基本敲定,滴滴被下架大半年日活也就掉 20%,所以接下来大家活下去核心是不要瞎折腾。

拼多多很大程度上是一直在折腾,和阿里对待商家的政策相比,它可以说是面目可憎,拼多多的员工福利也是行业内外非常出名的,可就是这么一家公司就给折腾成了。2023年才躺下一半的互联网公司愣是被拼多多搞的一个半夜惊醒,老对手们都准备握手言和了,竟然跳出来一个鲶鱼,还真被它卷成了。

一套乱拳直接打死了阿里老师傅。今天可以打死阿里,明天会不会打死自己呢?谁也不知道。让人看的那叫一个心惊肉跳,尤其是字节在2023年营收增长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电商,再加上作为一个内容平台一定程度上错失了GPT这样的关键技术进步,需要努力追赶,CEO怒喷组织平庸也就不足为奇。

为应对对拼多多高歌猛进,抖音电商2024年核心目标之一就是低价[注7],这也集中体现了字节跳动的焦虑。

于是事情演变成所有平台级互联网公司在未来竞争中都会面临一个难题:如果不变成拼多多,就会被拼多多打败,不想被拼多多打败,唯一方法就是变成拼多多。

难道拼多多的管理模式才是互联网公司终局吗?互联网公司必须都要进化成拼多多那样吗?

拼多多是互联网公司治理的风向标么?

在讨论拼多多是不是中国互联网公司治理的新风向标前,可以先看看中国社会到底是怎么样的社会。

中国是少数几个实施地铁全天候安检的国家,与之对应,欧美以及日本都没有地铁安检,欧洲即使在数次恐怖袭击之后也几乎没有安检。[注8]国内并不是没有人讨论过是否要取消地铁安检,但是随手一搜知乎一个关于是否有必要保留地铁安检的问题[注9],这个问题一共有1700多个回答,翻好几页也没有翻到赞成取消安检的人。

另一个就是中国对于食品安全的高要求。以餐厅为例子,以北京《餐饮业就餐区和后厨环境卫生规范》为例:餐厅根据经营类目,需要设置凉菜间、生食间、裱花间、分餐间、分装间等专间。在专间入口处要单独设置手消毒设施(洗手池)。后厨需要单独设置更衣室或专用更衣室,且更衣室内配有符合标准的洗手设施,配置穿衣镜,有良好照明,还要设立专门区域放置使用后的脏工作服。采用化学消毒,需要至少设置三个专用水池,分别用于餐具和工具洗涤剂清洗、清水冲洗、浸泡消毒。

同样以干净卫生整洁闻名于世界的日本人怎么做呢?什么凉菜间消毒间,就整一个吧台一个厨房,深夜食堂啥都能给做出来,凉菜热菜炒饭盖饭一应俱全,由此可见中国食品卫生安全标准显然是远高于日本的。(注意,我这里说的是标准)但整体来说中国公众对于国内食品安全并不能说的上十分满意,对于各种科技与狠活充满警惕心。

这两个例子都能说明三个事实:

一、中国社会整体上重视安全稳定大过于效率,如果要追求效率,中国会选择通过科技进步和自动化来进行,但是安全稳定是第一前提。

二、这个选择可以认为是社会共识,是集体选择,而不是个别选择。

三、为了安全和稳定,中国人愿意付出成本。

也就是说,在中国,如果一家公司可以因为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喜欢玩赢者通吃,甚至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人们安全与稳定,那么这家公司一定不长远。

这个和正义不正义没关系,这是一个利益问题。一个企业放弃的社会责任会被转嫁到社会上,给社会运行带来极大治理成本,被转嫁一方(政府与社会)不可能不收拾这样的企业。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而非竭泽而渔是一个平台公司能够做大做强的必要条件之一,喜欢玩赢者通吃走极端公司注定很难长久。

目前中国主流互联网公司,包括腾讯、阿里和字节在内,都会在官网打造专门企业社会责任或者ESG专栏。其中腾讯在所有公司走的最靠前,也第一个把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写进公司愿景。腾讯对自己价值观的解释是:用户为本,科技向善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将社会责任融入产品及服务之中;推动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助力各行各业升级,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大厂把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写入自己价值观本身是一件好事,但是安全和效率,企业责任和社会效应,很多时候就是互斥的,所以这个就会回到上文讨论的,阿里为什么变平庸?因为阿里需要兼顾比拼多多更多元的价值观,扯皮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阿里在早期发展阶段,选择放弃社会责任开始追求极致低价,拼多多是很难有崛起机会的,恰恰是因为阿里开始把安全放在与低价同等重要位置上,才有今天这番局面。

上图是晚点整理的三家电商资质审核要求,资质要求越多的电商平台售价就越贵,原因也很简单,审核也要人力成本,羊毛出在羊身上。

但这不等于阿里之前所走的路是错的,如果阿里真选择放弃了社会责任,降低平台打架打击低质产品力度,有可能阿里这公司根本就活不到今天,说这话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历史上真有一家公司就喜欢玩赢者通吃一条道走到黑,喜欢玩无限压榨供应商,那就是去哪儿网。

2015年11月,去哪儿上线穿山甲系统,这是一个机票售卖系统。穿山甲系统的模式改变了卖方定价权,让消费者报价自己想要的机票价格。这种模式直接导致航空公司利润几乎降至 0,但去哪儿在设计系统时给自己留出利润空间,最终各种抢单手段导致客票的异常投诉会让航司来承担。

简而言之就是去哪儿仗着自己有流量,设计了一个自己吃肉,消费者喝汤,供应商吃屎的系统。然后海航、南航、国航、东航、首都航空、山东航空、重庆航空宣布暂停与去哪儿网合作,过了没多久去哪儿网就被百度背刺,被携程收购。

而背刺去哪儿网的百度也不是一家重视社会责任的公司,医疗搜索问题屡禁不止,随着移动互联网到来,大部分消费者在有选择的前提下就会尽可能避免百度系产品,极大提高了百度从互联网转移到移动互联网的成本。多行不义必自毙说的就是百度。

在2021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发布了全文公告《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注10],文中指出:

要加强平台各市场主体权益保护,督促平台企业承担商品质量、食品安全保障等责任,维护好用户数据权益及隐私权,明确平台企业劳动保护责任。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和引导平台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基础研究,夯实底层技术根基,扶持中小科技企业创新。

这个文件在以文字形式明确了国家和社会对于平台公司的期许:

一、平台公司应该承担起监管责任;

二、平台公司有义务扶持、保护在平台上活动的劳动者;

三、希望平台公司能加大研发投入,扶持中小企业;

如果在这么明确要求之下一个公司还喜欢玩赢者通吃的路子,下场不言而喻。

所以再回过头来看看上文提到的问题,拼多多是互联网公司应该学习的对象吗?显然不是。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都应该以《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文件所提出的要求为准则,过于激进的产品策略,大概率不符合符合文件精神要求,这是在做决策时必须要考虑的。

互联网公司需要考虑清楚如果自己贸然效仿拼多多实施「仅退款」激进政策,到底自己最后的命运是会像拼多多一样能够直线增长呢,还是会像去哪儿那样被供应商集体围攻呢?拼多多可以这么做不代表任何公司都可以这么做,贸然采取粗暴做法只会引火烧身。

而且不仅仅是拼多多的「仅退款」学不了,我认为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甚至不应该学习拼多多的「极致低价」。

根据上海市场监督管理局数据显示,在 2024 年春节期间,长三角地区收到 5 万封投诉,其中 82% 都是源自于线上交易,也就是电子商务交易。

消费者投诉商品质量差,不见得是因为商家卖假货,有消费者花 30 块钱买到一个质量很差的吹风机照样会投诉,因为他们脑子里面没有成本概念。他们会想当然地觉得「为什么 30 块钱吹风机质量不能和 100 块钱的一样好?」

如果追求极致低价,就需要有很强沟的通能力来应对这种投诉,不是所有公司都有能力应对这个量级投诉的。

淘宝当年干掉一批中小商家,其实不见得人家是假货,就是单纯因为质量差,这批商家留在淘宝售后治理成本远高于收益。强如淘宝面对低质商品的监管问题也只能选择一刀切,难道其他公司的老板有自信可以搞定这件事?

拼多多的胜利显然不仅仅是方法论层面的胜利,拼多多用这个方法,不代表别人也可以学。有些事情真的不能学,就像阿Q那句「和尚摸得,为何我摸不得」,确实有些东西就是和尚能摸,但是自己摸不了,摸了是要杀头的!

毕竟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面,很多时候拼的不一定是谁策略更极致更激进,而是拼谁不会犯错。

行文至此,唯一的问题可能就是和尚为什么是和尚,阿 Q 为什么是阿 Q 了。

跟对人,才能基业长青!

其实很多老板并不想学拼多多那样卷员工,卷供应商,他们只是想要公司能一直维持行业地位罢了,要是业绩达成,谁在乎自己家员工是在睡觉还是在熬夜呢?

可现实很残酷,拿阿里巴巴举例,想要活 102 年,可是这才三十年不到,自己就已经不是中国电商占据绝对地位的老大,难道风水就一定要轮流转吗?

当翻开《基业长青》这本书,看看作者列举 18 家认为具有长期眼光的公司,这 18 家公司现在如何?

上面列举 18 家富有远见的公司,有 6 家公司 20 年来股票收益为负,3 家没有跑赢通胀或者勉强跑赢通胀,有 9 家实现了稳定增长,其中有一家是烟草公司,胜率仅为 50%。

而且可以发现只要这家公司是高新技术领域龙头企业,到现在基本上都已经跟不上趟了,比如 IBM 和 SONY,反倒是 3M 这样偏传统制造业的公司一直在稳步上涨。

一个商科大佬写了一本书,选了 18 家牛逼公司,过了几十年一看,这 18 家公司只有一半实现了增长,很讽刺很打脸。所以要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没有一家公司,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公司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基业长青,没有方法论可以承诺企业执行了就一定能基业长青,不过风水轮流转对普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

大家想象一下,什么样的国家才会以自己国家大公司基业长青而自豪?显然只有日本这种 40 年都在衰退的国家,中美这种具有进取心的国家,不可能有企业基业长青,尤其是在互联网这种技术发展速度快并且竞争充分的领域。

在市场经济下,一家公司指望能够通过特定的方法论来实现基业长青,本身就是一种妄想,是企业主没有奋斗者精神的表现。没有企业可以毫无道理地基业长青,能靠垄断地位基业长青的不是国企就是财阀。但是国企是全民所有,财阀是个人所有,一个是落后的,一个是先进的,这本身就不能放在一起讨论。动脑子想想,问问自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怎么可能会允许财阀诞生呢?

如果一家中国企业认为自己具备先发优势就可以高枕无忧,那就大错特错,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距离倒闭永远只有 365 天。如果一家企业认为自己可以靠不考虑社会责任,降低运行成本来实现成功,那也是绝对错误的想法,如果一家中国企业能够生存是因为它破坏生态环境、是因为中国工程师红利,是因为中国制造利润低所以无限压榨供应商,企业就没有存在价值。

企业利润应该来自于设计、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等方面而非对供应链和员工极限控制。

以苹果公司为例子,苹果对于供应链要求之高是行业有名,但是另一方面苹果公司对于供应链企业的ESG 也提出明确要求,苹果以一己之力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公司治理水平提升,也促使他们成为更加环保的企业,这才是优秀企业应该干的事。

设定单一目标玩命卷是最简单的策略,但是如果一家公司无法实现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的结合,无法同时给社会、消费者、员工和股东带来收益,那么请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这种企业还有存在的必要吗?答案自然不言而喻。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这么做就相当于直接违反 《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中的相关精神,企业还能活长久吗?

这个时候也许互联网公司就会陷入一个矛盾,如果不设定单一目标玩命卷,一家公司成规模之后,就必须要接受自己变平庸,员工不再奋斗,公司失去目标感。但是如果不顾一切玩命卷,很可能会导致监管压力死得更快,难道就只能进退两难,眼睁睁地看着对手火中取栗然后超越自己吗?或者换个问题,难道竞争对手就没有监管压力吗?

其实也不尽然,道路一直是很清晰的,只不过有人就是看不清楚。下面用三个正例(华为、拼多多、AI 初创公司),一个回头是岸的正例(TikTok),一个反例(滴滴)来说明正确的道路是怎样的,也是这篇文章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

众所周知华为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有独到之处,如果换别的公司可能早就被骂的狗血喷头,为什么华为口碑却一直保持很好呢?

除了给员工真真切切巨额经济回报之外,华为崇高的企业愿景也是关键原因,华为作为中国龙头科技企业在芯片制造这样的关键领域突破发达国家的封锁,意义十分重大,哪怕华为员工跟当年造核弹、造核潜艇的革命前辈们一样辛苦,对于中国社会来说也大有裨益,所以社会能够容忍华为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方法独特。

某种角度来说,在华为加班就是在为打破欧美对中国的封锁做贡献,是在为全中国人民加班,对于全社会来说长期有价值。中国社会可以接受为国家和民族大义而加班,但是不能为老板的宝马加班。况且华为员工也没有那么辛苦,他们至少不需要再罗布泊一呆就是好几年。

再举例来说,生成式人工智能监管难度是非常大,但是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趋势,长远来看会对国家实力产生影响,所以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中,中央网信办明确指出:

「国家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促进创新和依法治理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实行包容审慎和分类分级监管。」

如果是有益于人民,并且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产业升级的企业,不但不会有监管问题,中国政府甚至会直接投钱支持。以知名 AI 四小龙商汤科技为例子,根据其招股说明书显示,有将近一半收入来自于智慧城市业务,智慧城市业务显然是政府采购项目,可以说是政府采购把商汤托上市。

正如知名投资人朱啸虎在采访中表达[注11],国产大模型第一轮钱主要是靠政府砸。事实证明,关键时刻还是得依靠党和政府,大厂真的靠不住,当然朱啸虎自然是更靠不住。

不论在哪里,只有中国政府才是中国企业最坚实的靠山,一家企业想要基业长青,首先就要向国家靠拢,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什么管理方法论,什么行业壁垒,都是泛萍浮梗,只有党和政府才是最坚实依靠。

只要长期来看有益于人民,无论是社会还是监管层面,其实都是会采取包容审慎的态度,监管固然有红线,但监管本身不是为了限制行业发展而是促进行业发展。很多人谈监管色变,显然是自己对国家相关政策错误解读,有人非但不把政府是作为靠山,反而敌视监管,相当于主动把靠山推走,事业怎么能长久呢?阿里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不就是因为马老师怒喷金融监管么?

这也回到本文标题,互联网企业需要投身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当中去,这样才能壮大才能长久,反过来说敌视监管,则是通往平庸的快车道。

当然,并不是所有表面上有益于人民的事业都能够一番风水。举例来说滴滴总想着自己平台上司机无数,百万漕工衣食所系,觉得自己可以为所欲为直接强行美股上市,结果大家也都看到。

拼多多也一样,拼多多这么折腾商家、采取简单粗暴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虽然造成一些舆情,但是社会层面和监管层面能容忍。核心是因为它真的在助农,帮助四五六线城市的人获得更好的商品,虽然可能以一线城市市民来看商品质量不够好。

不然为什么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愿意去拼多多调研,为什么拼多多能拿到上海互联网联合会颁发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公益优秀案例评选活动」特别贡献奖,就因为它仅退款吗?

显然不是,一定是因为拼多多做了宏观上有益于人民的事情。不要就看见拼多多吃肉,没看见拼多多做的好事。和尚之所以是和尚,是因为他广积善缘,阿 Q 之所以是阿 Q,是因为他泼皮无赖。

在 2023 年上半年,拼多多「市县长直播间」累计带动 3.96 亿单成交。这些农副产品总计超过 23.8 亿斤,推动了超过 260 款特色农产区产品直面全国近 7 亿消费者,直接帮扶农户超过 85 万户。帮助最广大农民群体脱贫致富,拼多多功不可没啊!拼多多这叫广积善缘。

淘宝在监管压力之下需要把卖低质量商品的中小商家淘汰掉,导致这些商品的受众白白流向拼多多,那只能说是因为淘宝经营策略不到家,不小心把低价商品卖给愿意出高价的用户群,给自己召来巨大的监管压力。毕竟淘宝起家的时候(淘宝于 2003 年成立),卖家可能是低质量小商家,可买家至少都是城市居民,家里有电脑有网络,这二者本身就是错配的。可惜由于时代局限性,淘宝只能用一刀切方法解决问题。

同样是低质低价商品,为什么拼多多就能接住呢?难道拼多多没有监管压力吗?其实拼多多主要还是策略牛逼啊。

给城里人卖戴森那叫品质生活,给农村人卖戴森,一个吹风机 2000 块钱农村人恨不得报警举报诈骗。反过来讲给农村人卖一个 30 块钱吹风机,从此村民就会开始用吹风机,卖给城里人,人会嫌弃这个吹风机声音大有味道风太热对发质不好,然后上工商局举报假冒伪劣。

可 30 块钱吹风机,上海人不要但是安徽人要,年轻人不要但是老年人要,城里人不要但是农村人要,他们也是人,也有权利消费。

拼多多商品卖给上海人不行,拼多多卖给安徽人,卖给年轻人不行,拼多多就卖给中老年人,卖给城里人不行,拼多多就卖给农村人,这不是坑蒙拐骗,这就是投其所好,价格合适质量恰到好处,顾客不举报监管压力自然就少。

很多人总是臆想拼多多有什么惊为天人的「后台」,所以可以仗势欺人欺负商家,售卖假冒伪劣产品,但真实情况可能是拼多多售卖一些质量不够好但是对于四五六线城市市民来说依然能提升生活品质的产品。

城里人觉得是低质量商品,对村里人来说可能是先进生产力。至于监管抽查假冒伪劣,只能说监管标准对齐发达国家,非要用工商局抽检标准来强制要求拼多多上面售卖的商品,无疑是一种「秋菊打官司」,并不符合中国国情。

至于拼多多的行为到底有没有违反《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中相关精神,短期来看拼多多作为平台可能对小商家确实不友好,但是拼多多通过让商家竞争加速竞争力较差商家倒闭,帮助中国实现淘汰落后产能,拼多多是在更高的层面践行文件的精神,而不是停留在表面上践行。

就好像知名英剧《是,大臣》里面,行政大臣吉姆·哈克一开始选择忠于自己的部门,试图掩盖部门问题,但是当他意识到这么做并不利于国家后,果断选择「背叛」部门,站在人民一边,能说吉姆·哈克是一个双面人吗?显然不能,因为他有更高层面的忠诚。

正如剧中吉姆·哈克自己所说:大臣的忠诚水平更高,效忠国会,效忠国家,为这种高于一切的忠诚,他必须披荆斩棘,一往无前。我当然要忠于我的部门和部署,只是证据允许,我要公开表明我的一贯态度,改革可行,并即将进行。

拼多多这家企业的高尚情操就和《是,大臣》里面吉姆·哈克的忠诚一样让人钦佩。

同样再更高的层面践行了仅仅跟随国家脚步的还有 TikTok。美国时间 2024年 3 月 7 日 ,面对美国国会的无道理施压,TikTok 向1.7亿美国人推送一项通知,「国会正计划全面禁止 TikTok”,呼吁美国人民「在政府剥夺1.7 亿美国人自由表达的宪法权利前现在就站出来说话”。

在 TikTok 还不成熟的时候,面对美国政府的施压,字节跳动曾经提出来“火星人”的理论,可是中美两国政府根本不待见。字节跳动作为一家在中美两大国都有广泛业务,创始地在中国的企业,面对美国人用麦卡锡主义——忠诚不绝对,绝对不忠诚的方式施压,必须要正面回应。

与其唯唯诺诺,不如振臂一呼和美国人不合理的施压作斗争,赢了维护了中国出海企业尊严,也帮助美国人维护了宪法,输了就戳穿了美国人所谓民主自由平等贸易的虚伪本质啊,从输得一刻起字节跳动就是新的华为!

TikTok 在美国经营,就要遵守美国的法律法规。可是美国人自己违反了美国国父们设计的宪法,TikTok 的弹窗恰恰是美国精神的表现,是在更高的层面践行了美国价值观,帮助美国人避免重复走向麦卡锡主义的老路。同时 TikTok 的弹窗也体现了古老的中国智慧:「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TikTok 的弹窗既维护了中国企业的尊严,又帮助美国人诊断自己的体制,是中美双赢的大好事!要我说两国政府都得给TikTok 大大的奖励!这样的企业怎么能不成功呢?感动的我眼泪都要留下来了。

跟紧国家脚步这个念头一旦产生,刹那间天地都宽了许多。这个道理不仅仅在中国适用,在海外也适用。

如果要说对员工粗暴,行事风格严苛,埃隆·马斯克在美国绝对排得上号。接手推特第一件事情就是先解雇一半高管,准备搬迁服务器时技术主管说这玩意需要大半年,哥们评估了一下自己开着私人飞机就跑到机房去亲自拔网线,这种行事作风粗暴程度国内老板还真不一定比得上。

美国工会这么牛逼,怎么没搞特斯拉呢?美国人这都能容忍?美国不是号称法律之下人人平等吗?难不成美国工会是害怕马斯克有后台不敢搞他?

当然是因为马斯克真的能发火箭,什么波音、洛克希德,天天要钱天天 Delay,反观 Space X 火箭报价压到和中国长征三号乙一个价位,这才是美国人最喜欢的企业,老美人家自己知道好歹。马斯克开美国公司,在美股上市,在美国本土搞实业,雇美国工人,还能在全球范围内和中国搞市场竞争,甚至能在报价这个环节和中国人五五开,做的还是替人类开拓星辰大海的大事业,换谁谁不喜欢,川普只是嘴巴上说 MAGA,人家马斯克可是真干实业啊,可以说一个人扛起 Make American Great Again 的大旗。

这不就是美国版本的又红又专吗?哪个不开眼的美国工会敢去对付特斯拉啊?就算有这想法,他们对付得了吗?

中外案例无不证明如果一家公司能够把热情和精力放在对国家乃至对全人类都有益处的事情上,越折腾大家自然是越喜欢。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有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所谓的大事就是对全体中国人有益的事情。只要企业愿意投身到党和国家关心的大事当中去,国家一定会帮忙扫清各种阻碍,甚至直接投入物质资源坚定支持企业。至于这其中产生的一些个人损失,造原子弹的革命前辈们不也没有加班费吗?

但如果一家公司的愿景至多是让美国人用上更好更便宜的电商服务,那建议就别折腾中国人了,毕竟中国人的命也是命。美国人的电商服务应该让美国人自己去改造,电商平台出海做的不好浪费资源,做好了还得被美国国会审查,图什么?

中国人没有义务自己 996 来帮美国人改造他们糟糕的电商服务以及糟糕的电商基础设施。China First!

中国电商今天大好局面,是靠中国一代又一代电商人辛辛苦苦筚路蓝缕一点一点搭建出来的,凭什么美国人可以无偿获得中国建设电商的宝贵经验,难道这种宝贵模式创新经验不应该作为高新技术和宝贵资源被被严格管制出口吗?他们应该派人来取经,付费让中国公司提供咨询服务来改造美国糟糕的电商。

当然,上面这段没有阴阳 temu 的意思,为避免某些人别有用心,特意标注一下,避免别有用心的人望文生义,牵强附会。

最后

真心建议还想折腾两下子的互联网公司还是设定一些更宏大的目标,把公司愿景和同国家命运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牢牢结合在一起,不说造个火箭,最起码得想办法突破一下欧美对中国卡脖子的关键技术,紧紧跟随《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文件中关于「加强基础研究,夯实底层技术根基」的相关指示。

如果一家企业想要不平庸,关键是把自身事业和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结合在一起,只要确立这个原则,道路就会变得宽敞起来。

走路,就要走阳光大道!

引用来源

[注1] https://36kr.com/p/2625512069372033 《马化腾2023年年会演讲:点评业务板块,重点提到了信心》

[注2] https://m.yicai.com/news/101976769.html 《字节跳动CEO梁汝波批评组织迟钝 2023年才讨论GPT》

[注3] https://www.stcn.com/article/detail/1050220.html 《拼多多市值逼近阿里!马云罕见发声→》

[注4] https://m.jiemian.com/article/10751793.html 《字节跳动CEO梁汝波内部讲话:最大的危机感是担心字节变得平庸》

[注5] https://mp.weixin.qq.com/s/_bfcMj8ec5fK1Tuq2ksddg 《重磅!一文解读神策智能推荐》

[注6] https://www.sohu.com/a/645257139_120022955 《网易云音乐去年亏2亿,一项收入持续下滑,丁磊面临自动续费投诉》

[注7] https://new.qq.com/rain/a/20240222A04R5C00 《抖音电商启动低价战略,对标拼多多,低价电商战团再添一员》

[注8]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6-03/24/c_128828582.htm 《欧洲地铁几乎没有安检 「英国地铁老旧 无人查包」》

[注9]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6717567 《寒潮之下百余人排队安检,地铁安检到底有没有必要?》

[注10] http://cpc.people.com.cn/n1/2021/0316/c64094-32052161.html 《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注11] https://mp.weixin.qq.com/s/4111julSNH4XPXsUc8XEXA 《朱啸虎讲了一个中国现实主义AIGC故事》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精选评论

  1. Ted 的头像

    图片无法展示

    1. 汐笺 的头像

      已更新

  2. […] 如果团队只是做做动画也就算了,但关键是人多就会导致产品更难用,关于这点在《互联网公司变平庸的原因:不够爱国》有详细论述。 […]

  3. […] 注:如果你对本文的观点不太认同,不妨阅读一下我的另一篇稿件《互联公司变平庸的原因:不够爱国》,然后回过头来再阅读本文,相信会有全新的视角。 […]